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今日教育》2008,(9):47-48
“名师是大树”,他们的光环确实让人心生羡慕,在“学名师”的热潮中,我把小学数学教学明星——吴正宪老师作为了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我向往的殿堂2013年11月21日至23日,深圳罗湖体育馆"课改十二年之海内外小学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创新成果研讨会"活动如期举办。连续三天,专家云集,名师荟萃,好课连堂。特别是见到了我的偶像们——小学数学顶级"明星"——吴正宪、潘小明、黄爱华等著名特级教师,台南的何凤珠老师也远道而来……配上李一鸣老师的"麻辣"点评,犹如饕餮盛宴,美味又营养。三天的精彩,一辈子的收获。走近名师1.名师是凡人。"真正的大家是没有架子的!"没错!14位老师,14种风格,没有过于正式的着装,没有高高在上的姿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好玩",但怎么才能让学生"玩好数学"?这取决于教师怎么来引导。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吴汝萍老师主张"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为了进一步提炼吴汝萍老师的教学思想,让更多教师从中受益,吴汝萍"智趣数学"专题研讨暨苏派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于2013年12月  相似文献   

4.
<正>源型教师,您听说过吗?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就被身边的人这样称呼!这是因为,她不仅通过多年努力成为名师,影响了无数的孩子们,转身成为一名教研员后,还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的老师"!这样的吴正宪是如何炼成的?本文摘编了吴老师回忆文章中的7个故事,看是否对您有益。故事1:一张大字报几乎把我击垮——"读书无用论"盛行,不抛弃不放弃教育理想上世纪70年代初,正逢"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5.
我向往的殿堂 2013年11月21日至23日,深圳罗湖体育馆"课改十二年之海内外小学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创新成果研讨会"活动如期举办。连续三天,专家云集,名师荟萃,好课连堂。特别是见到了我的偶像们——小学数学顶级"明星"——吴正宪、潘小明、黄爱华等著名特级教师,台南的何凤珠老师也远道而来……配上李一鸣老师的"麻辣"点评,犹如饕餮盛宴,美味又营养。三天的精彩,一辈子的收获。走近名师1.名师是凡人。"  相似文献   

6.
名师的魅力     
我们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许多一睹名师风采的机会,使我们感慨颇深,受益匪浅。1.全身心的投入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中的新理念。两年前,听过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一节课。课堂上孩子们的那鼓热情劲,真是无法比拟。课末,吴老师问大家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好多孩子睁着乞求的眼睛,请求校长“买下”吴老师,以便他能够留在本校任教。别说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都能听得入了神,着了迷。好好反思一下,如果把本节课的教案让给普通的老师讲,效果肯定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黄明 《今日教育》2016,(4):50-51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无需一步一脚印地照搬吴正宪、华应龙老师上课的样子。学名师就要学他们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做人师,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有幸参加"三峡·平湖之春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邀请了吴正宪、华应龙两位数学名师和重庆市万州区几位本地名师献课,活动旨在研究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思想及教学艺术。本次大会让我有了一次"走近名师,感悟课改"的深切体会。一、思考课堂,用心领悟吴正宪、华应龙高超的教学艺术(一)课前交流,走进学生心灵每一位老师都有上课交流这个环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阅读业务杂志能让我们这些普通老师与名师课堂亲密接触.特别是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后,使我们与名师课堂走得更近,也走得更勤了.很自然的,我们许多老师也把名师的课堂或多或少地"搬"进了自己的课堂. 我曾经在网上认真观看了北大附小潘东军老师的习作教学课<介绍我自己>,深为潘老师完美的设计、适时的引导和精炼的语言所折服.  相似文献   

9.
张凯 《中学教育》2007,(9):36-37
大凡名师都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多年的教学磨合与多次的表现"机遇"之后才成名的。不同的名师有着不同水平的思想觉悟和胸怀,至少笔者这样认为。有的名师一旦成名之后,便有些自傲自大,从心里瞧不起那些非名师,每当与其他老师们进行教育教研时,话语中总是透露出一股不屑一顾的神气,似乎只有自己说的才是真理,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名师,有很多说法,课讲得好的、能教书的、善猜题的、所教学生成绩优异的……从教27年的我,接触过的教师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具备名师特质,然而,让我对名师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理解的,唐朝霞老师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有幸观摩了华应龙、贲友林等名师带来的6节研讨课,还聆听了张兴华老师《重提教育教学心理》的精彩报告。两天的学习活动,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无穷魅力,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正>拜读了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文章《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以后,我深深思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最普通的基层校长,多年来这个问题我一直在纠结,以致我几乎不鼓励老师参与名师评比。每次名师评比,从学校到学区,乃至聘请教育局的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指导。一节早已完成的课,老师无数遍地重复作秀,学生无数遍地反感配合。事实上,如此翻来覆去,老师成了机器,学生成了试验品。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12月25日,我成为了"葛庆霞名师工作室"成员,这让我非常激动。葛老师是我高中的化学老师,学生时代的我就被她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所吸引,高中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安阳师专化学系。1990年毕业后,我就一直教初中化学。这一次,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她治学严谨和对工作近乎完美的追求。在葛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工作室开展了"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我对化学教学从关注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新颖性,关注如何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转移到了如何创设自主化学习环境、设计具有探究性、递进性、开放性的问题上来;从关注课堂知识的传授,转移到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我有幸在育才中学参加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国荣等大师的课,我心中是无限感慨且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把自己积累的智慧与经验,以课堂为载体,传递给我们所有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追梦人"。一、真心热爱学(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建华 《学子》2015,(6):28
多人听过或看过不少名师执教的课,可以说,每一位名师都有其独到之处,可每一位名师都学,最后很有可能学成了大杂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向名师们学习呢?其实,就是四个字:以微求之。以微求之,就是从细节入手,学习名师们的细节处理。要知道,一个精彩的课堂正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细节组成的。一、细节处理能够清晰表达出名师们的思想理念有幸听过吴正宪老师执《认识方程》一课,吴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节奏鲜明;学生心情愉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老师的成长都需要内外两个环境:内驱力和外部平台。而名师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内在和外在动因有机结合的文化团队,为"我想发展、我在发展、我能发展"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三年来,我和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共同耕耘,一起走过了一段幸福的生命旅程。名师工作室,成了我们学习的加油站。我们一起走进大学学习,让大家拥有大学的视野;我们一起走近大师,  相似文献   

17.
名师之名     
<正>走在名师培养之路上,近距离接触了一些名师大家,阅读了一些名师传记,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和经验,推动了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曾经,很多名师对我们说过,希望我们这些聆听者也会站在成功的讲坛上,向更年轻的老师讲述自己的成长道路。老实说,这些话语带有很大的激励性和鼓动性,让我们真的是热血沸腾,真的渴望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名师专家。近年来的名师工程确实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远程研修、假期培训、读书活动、校本培训、各类活动,让我们收获多多。可我们  相似文献   

18.
观察名师课堂 感悟课堂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9月24日,于永正老师要到我们学校来讲课,他可是我国小学语文界数一数二的人物,习作教学的泰斗,到时你们可要好好表现。"听了老师的话,我的心中充满无限向往,名师、泰斗,好期待噢!在我的"秋水"快要望穿的时候,于老师终于来了。我坐在课堂上,望着眼前这位中等身材、花白头发、其貌不扬的老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些失望,这就是"泰斗"吗?怎么和我对门的爷爷一样啊?"同学们,我是于永正,你们看见我是不是很失望啊……"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有幸在市里组织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中,领略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堂教学风采.听吴老师的课,就像在细雨春风般的和谐氛围中享受了一顿对话与生成的丰盛大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