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布衣”代平民百姓,“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必须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把所代称的事物准确地译出来,才能保证不出差错。(一)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例如:1.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哉!(《虎丘记》)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例1中的“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差役穿的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例2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小孩的特…  相似文献   

2.
门子大爷     
看过《红楼梦》的人想必都记得为贾雨村出谋划策的那位门子。这不是曹雪芹杜撰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朝的衙门里,确实有这种像差役又不是差役、像仆人也不是仆人,但是却比差役、仆人甚至比胥吏都更有权势的人,这就是门役(门子)。门役通常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贴身奴仆。有别于一般奴仆,他们和衙门长官之间并无固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全可以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主子。基本任务就是帮办衙门的琐碎公务,在外人和衙门长官间起传递声息的作用。普通外人要是想见衙门长官,就必须通过门役通报,因此,门役们就利用这点,狐假虎威、作威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岩诉讼档案》的考察,可以看出清代“官批民调”制度是在官府衙门主持下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案件性质的民事导向、约束效力的半强制性、宗族力量的强渗透性、纠纷双方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完全性等特征。清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和复杂的施政环境促使官府衙门对“官批民调”解决民间纠纷有强烈偏好。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结构也为“官批民调”制度的施行创造了条件。“官批民调”制度是创造性解决民间纠纷的有效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年的差役,是根据乡村五等户簿科派的.据北宋人的记载,“至于五等版籍,万户之邑,大约三等以上户不满千,此旧制任差役者;四等以下户不啻九千,此旧制不任差役者也.”“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反映了宋初的差役是上户充役,“下户元不充役”.因此,原则上说,北宋差役的承担者是乡村地主而不是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6.
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为缅怀所谓的“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寿星”而修建的一种形似牌楼的石术或砖术建筑,它是我国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1]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产物。在古代尤其是清代,建造牌坊有着严格的规定,拟建前首先要撰报县、府及省巡抚衙门,再呈报总督衙门转礼部  相似文献   

7.
孔目司,官府衙门名称,始于唐代。从有关记载来看,孔目司掌管狱讼、遣发、帐目等事务。“孔目司”文书是唐代新疆地区有关行旅过所和公验的官府文书。依此文书我们可了解唐与新疆地区的联系,还得知“配织”等系唐时差役和赋税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何谓六扇门     
古代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门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六扇门。整个衙门外墙惟一的出入口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的大门,也叫“头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这  相似文献   

9.
文字笑话     
古代,有个县官要款待上司,需要猪舌,便写了一张字条,安排差役去购买。写字的时候,不注意把“猪舌”的“舌”字“千”和“口”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过去写字的顺序不是从左到右,而是从上到下)。差役们看了误以为是“买猪千口”,于是四处张罗,收购肥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收购了  相似文献   

10.
长随(家人)是清代地方就业渠道多元化和地方行政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清代州县“非正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随在衙门中地位不高,亦公亦私,不同于吏役,作用上则弥补了地位较高的幕友、吏役之所不能。长随种类繁多,各有职掌,对清代州县行政意义重大,而在负面影响上亦较幕友、吏役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长随也在幕友、官长和吏役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这种平衡是地方衙门稳定运行的基础,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清代州县结构实用性、稳定性与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清代 ,佐贰、学官等国家正式官员不被纳入州县主干行政系统 ,而州县行政靠幕友、家丁、胥吏、差役等承担。这些人员不属于国家正式官吏 ,而具有私人势力色彩。清代州县的这种治理结构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相似文献   

12.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马孝义一、“当代汉语”的提出按照历史二分法,汉语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古代的文言,也包括古代的白话;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应包括从“五四”时期到当今所使用的汉语。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  相似文献   

13.
榜文是一种特殊的事例,在明代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榜文广泛分布在《明实录》《大明会典》《南京刑部志》等各种历史文献中,数量众多。榜文一般由皇帝及其授权的中央部门颁布,各部门所颁布的榜文内容多与其职守有关。州县衙门往往以榜房为媒介向民众传播榜文的内容,榜房多位于衙署大门旁的“八”字形外墙上,建筑群体庞大,是州县衙署的重要建置。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教材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个人物陆谦陆虞候,很多学生都把其中的“候”错读成“侯”,甚至一些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才已同样的错误。究其原因,除了粗心,没注意这两字书写形式的区别外,最主要的是没理解“虞候”两字的意思,错误地认为“虞候”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其实“虞候”在古代并不是官职名称。而是差役名称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正> 整顿史治,是雍正主要政绩之一。而州县吏治,又是雍正吏治改革的得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雍正州县吏治进行初步探讨。一.“吏治之本在州县”雍正始登皇位,在《谕知州、知县》的上谕中,即明确提出:“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县。”认为“全省吏治如作室,焉督抚其栋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县其基址也。苟州县之品行不端,犹基不立,则室不固,庸有济乎!”为此,他告诫州县官吏:“尔州牧县令,乃京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现实主义名篇《石壕吏》全诗只有一百二十字,但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较多的人物,容量很大。诗人所以能用这样短小的篇幅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因为诗中除了写实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虚写手法。诗中的虚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渲染差役捉人的声势。“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描写的是诗人夜投石壕村后,适逢官府差役抓丁拉夫。不用说,这些差役来村后必然是“叫嚣乎东西”,整个村庄人声嘈杂,鸡犬不宁。但诗人在勾勒一笔之后并没有去正面描写差役  相似文献   

17.
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缅怀所谓的“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寿星”而修建的一科形似牌楼的石木或砖木建筑,它是我国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控伦理道德观念的产物。在古村尤其是清代,建造牌坊有着严格的规定,拟建前首先要撰文报县、府及省巡抚衙门,再呈报总督衙门转利部,由军机大臣请旨恩准后才能修建。故各地的牌坊上,都有“访旨族建”的匾额。《淑浦县志·牌坊》载:“彰善津恶树之,风声惩勤以励,风化其事原无异致,便因惩使人不为恶,固不如因功使人乐为善。是故显赫一时,国家不惜爵命…  相似文献   

18.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继承稳固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一面。例如天、地、人、手、牛、马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使用着、意义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有许多词,古代用它,现存也用它,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成了河流的泛称。二是词义缩小,如“瓦”,古义是“土器已烧之名”,现在则专指砖瓦的瓦了。三是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却指鼻涕了。  相似文献   

19.
母语在港台     
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请我到尖沙咀喝下午茶。我问他:“看你风尘仆仆,从哪里来?”对方答道:“我刚从班房里出来。”我听了吓一跳。对方知道误会了,连忙解释说:“刚才我忘了说普通话,‘班房’是香港方言,是‘教室’的意思。”这时我才顿开茅塞。说母语不  相似文献   

20.
提到“青楼”这个词,具有一定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古代的烟花风月之地,即妓院,是古代妓院的代称、雅称。它颇受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时时“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