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大武术观视域下武术大众化发展战略,分析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和我国武术大众化发展基础。结果表明,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是可行的,也应该是今后高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改革武术教学、加强师资建设、推广名家讲坛和武术表演结合、支持大学生武术社团发展、规范推广段位制与会员制,是促进高校武术大众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入手,从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的教育性、武术的发展与“武术文化”的动力性、武术的国际化与“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武术学习与“武术文化”的激励性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重视“武术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辽宁省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了武术课开设、师资力量、课外武术活动等内容。归纳了武术教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夯实武术文化传承基础;重视高校武术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意识;丰富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感等武术教育传承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在文化润疆背景下,立足于新疆高校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验探究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中华武术文化培育的影响,探赜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对大学生中华武术文化的培育,新疆高校武术公共课要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武术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武术育人条件;教师应加强自身武术文化素养,夯实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实证举例等研究方法,对明星效应及武术明星的概念、武术发展困境与武术明星效应的相关性、非武术明星效应对武术传播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吸收更多非武术专业出道的明星,打造出一套全新的集武术竞赛、艺术、娱乐、表演、舞台于一体的明星秀期播类电视节目,不仅可以拓宽武术传播的途径,而且能够促使武术成为大众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述评,提出今后武术传播研究发展方向的建议:1)加强武术传播基础理论研究;2)拓展关注广度,加大研究深度;3)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武术传播研究的方法理论;4)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标准化研究,为武术传播提供持久动力;5)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指导武术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当代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问题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知识动力学的视角分析了知识生产对于武术发展的重要性,从武术发展的本质、武术发展的动力、武术发展的方向三个层面深入展开知识生产对武术发展的动力促进作用。研究结论认为:知识生产是武术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武术的知识生产终将促成武术文化与其他体育文化的融合,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将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交融中变得更加丰满、健硕。试图通过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知识生产作为主导作用的研究,实现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全新探讨,从而使武术的未来发展能够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实现自身文化体系的知识重构,进而推动新时期武术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武术套路与搏斗的关系看武术的分类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首先分析了武术界关于武术的套路与搏斗两种运动形式之间关系.在争论的基础上,然后提出现代武术应按性质功能分为技击武术、艺术武术、健身武术三大类.并沿技击武术、艺术武术、健身武术三条主线发展,按照各自的运动特点,采用相适应的训练或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武术是一个有机体,这是其进行生态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依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将武术生态系统划分为诗意的武术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和多样的武术社会生态系统,分别对三者进行阐释,从中挖掘出当代武术发展的三点生态启示:武术的习练有必要走进大自然;武术习练须打练结合、文武兼修;武术发展须探索其多样性优势.  相似文献   

12.
就战略学视野而言,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应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贯彻终身武术教育为战略指导思想,以高校武术教学为基础和载体,将武术文化精神蕴含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武德内容贯穿于武术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终身武术的习惯和能力。战略发展思路是:以系统论思想把握高校武术教育;把握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心;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理念,处理高校武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峨眉武术文化的前提是要对峨眉武术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作为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点的峨眉武术,因为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成因、地域、特点的复杂性,造成峨眉武术文化研究中分类问题的多样化。概述了峨眉武术文化中分类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以峨眉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时代来分类将峨眉武术分为古代峨眉武术、近代峨眉武术和现代峨眉武术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教材则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中小学武术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历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经验,希冀能在历史经验中探明当代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可借鉴之处,以促进新时代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经历了艰苦开创期(1949—1977年)、改革完善期(1978—2000年)、挑战变革期(2001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明确了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的教育功能、确定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重点、形成了中小学武术教材编写的基本思想。在新时代建设中小学武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融入武术文化;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各个学段相互衔接的武术教材内容体系;加强数字化武术教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竞赛武技看中国武术技击体系缺位与失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中国武术技击体系与武术发展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中西方竞赛武技比较入手,分析了中国武术技击体系存在的缺位与失衡问题。研究结果认为中国武术技击体系缺位是导致武术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两者出现失衡状态,并由此导致了对武术本质认识模糊、武术推广艰难、武术特色丧失、武术传承危机和武术的异化等问题。提出在注重基本功法的练习的同时,应强化武术的技击性、彰显武术的文化性、突出武术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当代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大武术观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武术自古以来即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形象,富含民族文化底蕴,只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主客观的双重原因,一部分武术文化发生断裂,一部分武术文化被误读,致使其逐渐边缘化。而今,要想让武术重回全球大众视野,即应彰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发挥时代作用、续写武术的文化魅力,提升武术竞争力;同时要通过“正解”武术的文化,增加武术正能量、“守护”武术的文化,树立武术品牌意识等一系列举措来重新唤起及塑造当代武术的文化价值。最后指出,只有利用各种形式载体输出武术的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高校对外武术教学的学情调查分析入手,就武术文化传导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对外武术教学有别于本国民族的武术教学,武术对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种不了解其文化的外来体育;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外国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存在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缺乏相应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师资及必要的武术文化传导等问题.建议:将对外武术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编写适合外国留学生使用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培养武术国际型人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应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不但要教授武术方法,更要传导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武术精神是武术的思想精髓,是武术的灵魂。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对武术的影响也不例外,尤其在武术的精神文化积淀上。从广义的文化学视野,采用文献资料法、文化比较研究法,分析孔子的武术价值观、伦理观、身体观和思想理念,探究其对武术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孔子教育"六艺"的武术价值观,提倡"仁义之勇"的武术伦理道德观,坚持"文武兼备"的身体观,构成了"尚武崇德、服务社会、求和谐、爱祖国"的武术精神,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议继续从孔子的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积淀武术的精神文化,使武术向着"形健质善"的精神理念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