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一九四二》与《泰囧》,这两部在风格、类型上相差甚远的电影原本并无什么可比性,但却因为两位导演与贺岁片的特殊情缘而使这种比对成了可能。它们都在2012年终岁末上映,却在票房上出现巨大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旨在透过票房的表象,从导演、影片内容与风格、档期选择、宣传营销、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将《一九四二》与《泰囧》做一个比对式分析,以期对两部片子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泰囧》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也体现在做喜剧的真诚上以及给观众带来快乐,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娱乐精神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桥段,一句句让观众过耳难忘的对白,都构成了喜剧不可或缺的幽默元素。从语用学理论的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关联原则以及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原则等角度的全新解读使这些幽默元素在学术理论上有据可依,同时也体现了电影创作人对语用和谐与快乐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表达的出现迅速引起了"舌尖上的X"流行语的形成。文章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探讨了"舌尖上的X"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舌尖上的中国"在多重压传机制下形成,并在高频使用中逐渐固化为心理构式;"舌尖上的X"是在用法事件中抽象出来的部分图式性构式,其完形义在一系列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该构式在多种构式的影响下具有独特的音位、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商业影视作品《泰囧》对泰国泼水节进行了呈现,它的成功,让泰国的泼水节家喻户晓,更让很多喜欢民俗文化的游客心驰神往。但商业影视作品所呈现的节庆,只是碎片化的节庆,它对节庆进行了解构,又对节庆进行了娱乐化的重构。这样的节庆表达虽然是有强烈感官刺激效果的,但却并不还原节庆本身,商业电影本不是节庆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电影一直存在着艺术和商业严重分离的现象,在国外重要电影节上获奖的艺术影片在国内发行放映过程中往往遭遇票房尴尬,与此相对的是,以冯小刚为首的贺岁片导演却因为雄厚的票房实力而被冠以商业导演的称号.商业与艺术真的是水火不容吗?透过解构主义探寻中国电影的本质,从中可以看到,商业不过是电影依托的外在形式,内在的精髓却是对电影主题、叙事和语言的商业化解构,商业语境可以通过艺术解构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留白观念的影响,常常通过空镜头的运用营造出中国民族影像独特的"韵外之致"。在如今票房至上的大片时代,传统美学在电影中几乎消失殆尽,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其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既妙造自然,实现了物性空间和心灵空间的契合,又寓情于景,营造出具有古典意蕴的诗意意境,给未来的华语大片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懂得道德知识,也不能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囧境重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囧境突围的启示:将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实践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来寻求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深入理解《导言》的意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导言》中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来寻求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深入理解《导言》的意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高粱》是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对《红高粱》的讨论,无疑比对新时期其它任何一部影片来得广泛、热烈而深刻:它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的.换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思索了一个问题:影片到底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红高粱》“集中国人愚昧、贫困、落后、性心理变态之大成”、展览中国人的丑、丢中国人的脸的说法,被普遍唾弃.与之截然相反,有人提出,该影片的“总立意是在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红高粱》画出了民族之魂,奏响了一曲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颂歌”,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无遮无拦,随  相似文献   

11.
电影《帮助》是一部小制作大票房的电影,囊括了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各种大奖,是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本文试图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帮助》进行解码,揭示该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感受它的历史厚重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佳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文化格局,可以深刻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走向;研究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之形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是误解。试看《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等文献只对中国早期文化从观念形态进行概括、评述,但未形成稳定的格局。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格局是在唐代形成的,因为在唐代真正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鼎足之势。这只有一部分道理,因为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结构与格局,而佛教在中国扎根以后,对中国文化结构与格局有所冲击,有所改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比较稳定的结构与格局是经过秦汉时期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之后形成的。这三次大的文化冲突是:第一次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文化,重用法家文化。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对于法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再次冲击了我们的味蕾,唤醒了我们关注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欲望,该纪录片还原了从原材料收集到美食上桌的过程,勾勒了不同地域间的饮食差异,由此引发了饮食消费尤其是网络美食的搜罗新高峰。可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客观认识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该片反映的饮食状态是理想化的,现实中的各种饮食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两者之间的博弈是饮食文化的时代产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应成为饮食文化的亘古主题。  相似文献   

14.
鸦片贸易从十九世纪开始在人类道德法庭上就被看成是可耻的罪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灾难。英人蒙古马利在《论中国的政治商业和社会》一书中写道:“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经过长期的对垒与论战以后,出现了良性互动的状态,在某些基本的观点与理论立场上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对现实社会的进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中国自由主义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充分地反映了在这一历程中的中国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它本身就是近5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见证和一个典型的历史个案,这部著作为殷海光在他生命的最终关头发生的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上的转变作了"认知"的理智上的过渡性准备。  相似文献   

16.
狮子头     
梁实秋 《阅读》2013,(4):9-10
同学们,你们看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吗?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中外。这里我们推荐三位文学大家的作品,一份份平常的菜肴,在他们的笔下情趣盎然,令我们感受到作家们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我国生产各类电影893部,同比增长60%;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尽管成绩斐然,但具体分析又会发现国产片票房占总票房的48.46%,这也是近十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票房,这无疑给中国电影产业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电影企业需要如何向前发展?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近日阅读高红岩教授的专著《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发现书中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杰玲 《美育学刊》2020,11(2):32-37
培生英语绘本《灵和海龟》与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郎》都是关于海龟的故事。《浦岛太郎》融合了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文化,中日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代表长寿,寓意吉祥,此外,龟堪负载,可保安稳,也可通灵。人借助龟可获得神奇的体验或惊人的利益。在英语文化里,龟只是行动缓慢的动物。《灵和海龟》强调人与龟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渔夫是主动施与恩惠之后获得好报的角色,龟既是受惠者,也是施惠者,与人处在同一个维度。这一英语绘本带着浓郁的亚洲特色,渔夫的相貌、衣着打扮,都是中国式的,但故事中的龟却迥异于中日传统龟文化。《浦岛太郎》将人与龟的关系写得复杂多样,富有浪漫色彩。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龟并非凡物,而是超越世俗的想象,虽然龟在该故事中也是受惠者,但高于人类,寄托了中日文化对美与超越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一部能引发人们强烈共鸣和美好情感的纪录片一定是充满真诚、有着深刻意蕴的.作为表意的载体,有声语言平实的话语表达风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中,播音员通过恰当的情感控制、语气表达和节奏把握为我们铺垫出一个自然与生活的纯美之境.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制作精良、票房惊人的《阿凡达》引爆了3D电影的全球观影热潮;2011年,《功夫熊猫2》3D版再次轰动国内,席卷4亿票房。仅在三年内,好莱坞出品了几十套3D巨制,3D电影也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票房冠军的宝座;国产3D电影也不甘示弱,纷纷投巨资试水。3D电影的急速繁荣引发了学界、媒介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成了电影界的一大景观。本文在梳理3D电影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和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来考察业界将2009视为"3D电影元年"的理据,对"3D热"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电影的艺术、商业、技术和媒介属性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3D电影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势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