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白族人把唐朝将军李宓奉为本主崇拜,则是这种信仰中令人不解的一个奇特现象。从安抚亡魂到敬奉神灵,白族人祭祀李宓的心态转换实际上完成了从原始崇拜发展到本主崇拜的一次转化,表现出相对理性、智慧和文明的特征。而由《南诏德化碑》中的奸佞小人到忠肝义胆的将军,李宓形象的转换更反映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进程。历朝历代的文人、艺术家们奇妙的创作心理,也都在供奉李将军为本主这种文化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白族本主崇拜的源流、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化进程对白族本主崇拜产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本主崇拜已作为传统文化而保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影响力已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白族特有的宗教意识。本文根据本主神祗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故事传说,来阐述白族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以米德为代表的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研究文化与个人关系,得出文化塑造各民族"基本人格"的结论,在心理学和人类学界造成很大影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特色信仰,将米德的理论用于解释其与白族性特质的辩证关系,对理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有重要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主节是白族地区的重要节日,其核心环节是本主行像仪式。湾桥本主行像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促进村落儿童社会化等教育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性和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以及情感性与娱乐性。本主行像仪式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湾桥白族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7.
白族的水神文化融合了外来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族龙文化,集中表现为对龙的崇拜。白族的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主要是祭龙和龙本主崇拜。在白族龙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崇龙意识寄托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龙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至今仍焕发着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农耕性是本主崇拜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农事成为整个族群最为关注的事务。农时的安排、生产资料的协调、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交流是获得好收成的必需条件,本主崇拜中含有大量的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理白族地区历来崇拜本主,白族对本主信仰可追溯到白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远古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一种解释,也是白族人早期生活的历史真实及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巫术是实现白族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的基本手段,是白族本主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白族社会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11.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12.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素来就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在众多的节庆中芒哥坡会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芒哥是当地苗族同胞们的祖先神和保护神,举办芒哥坡会对苗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芒哥坡会的文化内涵以"民族性与原生性"为整体特征,其中包括芒哥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傩文化,并赋予了芒哥坡会深刻而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功能。当地苗民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民族审美、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都在芒哥坡会中得到展演。  相似文献   

13.
方金华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1):27-29,33
台州方言表示“聊天、闲聊”义的“白搭”构词理据不可理解,“白搭”的本字当写作“白答”。表示“聊天、闲聊”义的“白答”是中古汉语中书信往来“禀报,答复”义的引申。读作“白/tg”,这是语音变化,阴阳对转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形态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个体形态、社群形态、社会总体形态和人类总体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功能是差异协同的,在特定的传受情境中,传播主体处于"核心"地位,信源主体处于"前提"地位,接受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治理主体处于"领导"地位,影响主体处于"制约"地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应着重增强"传播主体"的"四力":一要强脚力,在理论思辨与现实考察的统一中深入调研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二要拓眼力,在洞察全局与见微知著的统一中发现筛选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三要活脑力,坚持客观、全面、深刻、发展地思考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四要展笔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准确抒写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各阶层之间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公平合理成为带有普遍性的敏感话题。当前舆论热议的“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拼爹”等现象反映了这个问题。但是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开放,社会阶层呈现高流动特征。优势阶层的代际继承率低,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子女中的青年人向上流动机会较多,知识分子阶层则保持着较为稳定的阶层继承率。科学判断当前“X 二代”的代际继承程度,对于媒体和学界正确引导舆论理性认识“二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on research conduct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in a larg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rvice (EPS) in England. Researchers were keen to ascertain the views of young people and EPS members about young people being directly involved in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how their genuine involvement in such decision‐making might be best achieved. Focus groups were employed as a means of gathering data which were analys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Young people and EPS members ultimately identified “culture”, “attitudes”, “environment”, and “systems” a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ensuring the genuine involvement of young people in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缘法而治""明德慎罚""群体意识"与"尚中贵和"等治国理政思想,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以德治国、群众路线与和谐社会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这些民主政治理论已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有力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