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哲史上怀疑哲学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早期怀疑哲学是从解读矛盾,破除陈规开始的.近代怀疑哲学由"破"入"立",开始了由认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怀疑哲学的"破"与"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实践是"破"与"立"的支点."破","立","行"的结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段辉 《中国教师》2010,(19):45-46
<正>有一种智慧叫"舍得",而"舍得"之最高境界在于先予后得、破而有立。具体到教学上,则是努力倡求打破师道尊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提倡以学生潜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立"与"破"的关系,以"立"带"破",以"破"促"立"。着力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西方舆论诋毁,立中国国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在批判性中增强建设性,在破除错误观点的过程中确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育科研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变过程中就需要"破"与"立",即否定旧模式,确立新模式。但是"破"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要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立"也是如此,并不是要求什么都是新的。所以,教育科研工作在"破"与"立"上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破"在点子上 一是"破"难点。难点的攻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难点就成为影响教学的最大障碍。但是,就难点来讲,由于师资、地域或者学生…  相似文献   

5.
写人记事类单元整体教学中“一词立骨”的整合方式有重要价值。选用何词立骨、如何立骨是备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发现,人物特征立骨、人物身份立骨、人物情感立骨三种“一词立骨法”在写人记事类单元整合课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把握人物情感和文章主旨、习得语言运用的深层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4,(2):58-59
正1997年建立的遂宁市大英县,是有"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和"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卓筒井汲卤制盐技艺的故乡。大英教育人秉承大英的创新精神,不断锐意改革。其德育经过"三破三立"的艰辛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锤炼了一支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打造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德育品牌。破"冰":立德育核心地位建县伊始,大英县的德育工作主要由教育股分管,重点不突出,导致学校德育  相似文献   

7.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上的旗帜,在全体师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抓住了大学精神,就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何谓"川科精神"?就是四川成都高新西区有一所"科技职业学院",他们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大到强、从边缘到规范的一条奋发有为的自主创新路,现已发展到13000人的办学规模,1500亩的校园面积,成为培养全国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基地。总结其办学业绩与经验,具有以"创"立校的拓荒精神、以"做"立教的治学精神、以"爱"立生的人本精神、以"和"立业的团队精神,这"四立"精神之塑造,则构成了"川科精神"的治学之道、立校之本。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喜欢"语文书"的学生喜欢"语文课",让语文课立根在学生的"喜欢"中。具体策略有:融入学生的生活,由"说教型"到"渗透型";调动学生的通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挖掘教材的空白,由"教课文"到"用教材";转变自身的定位,由"单一型"到"多元型"。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列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在"破除"错误思潮中逐步"树立"正确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破"民粹主义者的唯心史观,"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破"检验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标准,"立"正确标准;"破"爱德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立"在坚持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破"俄国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立"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破"党在思想组织上的分散状态,"立"党是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破"卡尔·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立"科学的帝国主义论;"破"对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教条式理解,"立"一国胜利论;"破"卡尔·考茨基俄国革命"早产论","立"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必然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出发,引发了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身份角色的思考,详细地阐述了翻译界关于译者身份主导观点的变化,由"译者隐形论"到"译者显形论",尽管这两种论断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目的,但却都有其片面性,因此本文提出了译者角色"无形可见"的新视角、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如何合理地使用译林版英语新教材,可以从一些"破"与"立"的角度来思考,即"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立"促进思维发展的自主学习;"破"囿于形式的语法学习,"立"关注功能意义的有效运用;"破"目标不明的教学设计,"立"凸显板块功能的课时定位;"破"思维低下的教学活动,"立"提升综合能力的高效活动。这种思考旨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以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说",体现着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生活习惯,表现出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校园"军令状"多了起来。抓安全要立"军令状",承诺不乱收费要立"军令状",不搞重点班要立"军令状",甚至连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也要立个"师德承诺书"的"军令状"。立"军令状"似乎在校园中成了一种风气,成了一种教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评价呈现诸多弊端,道德领导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却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科学管理用于教学评价的失切性着手,阐述破"科学管理",立"道德领导"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人物,我们必须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祝福》中鲁四的身份地位文中有具体的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镇人心目中的"鲁四老爷",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乡绅。基于这一点出发,分析鲁四这个人物也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16.
<正>老校易地新建,需要去把老校做"新",把新校做"老",使学校蕴含精彩的历史语言、光亮的现代符号、理想的未来远景。把老校做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善的需要,也是破"旧"立"新"的具体表达。然而,学校是孕育、传播和传承文化之地,如何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寻"变",是学校和校长教育智慧的具体表  相似文献   

17.
<正>把一些学生看成"破罐子"是众多基层职校教师无奈心理的体现,成因大致有:教师面对学生的"破摔"行为缺少良策,执着于此的结果多是教师个人尊严的丧失;偏误的学生观让一些教师面对"破摔"漠不关心,使"破摔"的心理影响严重弥散;部分职业学校重管理、轻教育,管教责任多压在班主任和普通教师身上,无法形成预防"破摔"的动力和合力。要避免学生"破摔",首先要从社会到学校形成一种不让学生"破摔"的氛围。这种氛围既要有舆论的引导,也要有实际的举措,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杨肖桃 《教育》2012,(24):29
王阳明(1472-1529)被誉为"明朝一哥",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境界的不多人物之一。其中"立言"是指他所创的"心学"。王明阳心学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有其合理的内核,运用过程中起过很好的作用。王阳明用后半生来实践和宣传他的"心学",屡试不爽,影响深远,远超中国本土范围,王明阳"心学"曾传播到了日本,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葆"是西北汉简所见的一种身份特征,肩水金关所出汉简中尤为多见。在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壹)》中,有18枚简牍涉及到了"葆"的现象。总体来看,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葆",包括吏对民的担保、吏对官奴的担保、民对民的担保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担保,因为被担保人员身份的独特,还有专门以"葆"为限定的身份特征。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葆",主要是一种为通关而进行的担保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燎原先生在《百年新诗,与时代相互激活的生长史》中曾做出这样的判断:"每一个大的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诗歌样式,任何一种样式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突破旧制、非如此不可的内在依据和生成法则。"在百年新诗不断遭受争议的尴尬境遇中,这番话就像是一针镇定剂。它意味着,新诗不仅有了"破",同时也有了"立",给新诗注入了一种合乎"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