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曾经这么说过.即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典型的形象.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靡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中、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着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那么这个人又怎么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真正个性的人呢?而且所谓“融化现实”,这又是何等空洞,何等抽象的一个概念!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现实,既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2.
1.在农奴制及其一切中,他只看到死亡…… 在俄国文学史上,对农奴制及其产生和赖以生存的一切,与谢德林抱有同样恶感的作家并不只他一个。至少屠格涅夫的“汉尼拔誓言”能等同于谢德林。但谢德林虽没立过类似的誓言,却并不妨碍他把俄国社会中的这个毒瘤描写得比别人更恶毒。这既缘于他生活中自少年起对农奴制日积月累的憎恨,也导因于思想认识比屠格涅夫等作家激进得多的谢德林对这一日益公开尖锐化的问题的更深刻的认识。在童年的谢德林眼里,农奴制的印象是这样被定格的:“我是在农奴制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吃的是农奴奶娘的奶,由农奴保姆带大,一个有文化的农奴教我识字。我亲眼看到这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奴隶生活中一切可怕的景象”“我看  相似文献   

3.
重读《论“文学是人学”》依然使我震撼、令我感动,这除了理论本身的深刻魅力,重要的还有文字间流淌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的魅力。也许对钱先生而言,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一理论,与其说是思辨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他的自我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不论是在《论“文学是人学”》中,还是在钱先生别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他生命流程中的血液。人道主义的核心,用钱先生的话说,也许就是“把人当做人”。这一方面是指尊重自己,另一方面是指尊重他人。在钱先生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一贯的对自我内心的真诚尊重,对他人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坚定热忱的信心。 尊重自我,尊重的是自我心灵世界的真实声  相似文献   

4.
对于生活,人们都十分珍惜最初的印象,我的儿子也不例外。他渴求认识世界,虽然还不满周岁,但已经摄取了许多印象,并且把它们珍藏在大脑中。其实,远在出生以前,他已经在母腹内频频蠕动,“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降临人间。出世的那一天,他大声呼喊着坠地,“希望”人们注意到他的存在。开始,我觉得他实在太弱小了,几乎整日都在吃睡之中。但不久之后,当我看到他那双好奇的眼睛总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时,我开始感到,他不仅“希望”人们注意到他的存在,而且  相似文献   

5.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6.
人总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密不可分。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无论写人、抒情还是叙事、记游,都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把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称作自然环境描写,把侧重于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称为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简称“写景”。它是记叙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更重要的是,景与情又往往联系在一起,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7.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都力争表达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人看了、听了印象深刻。有时,同一个意思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小音乐家扬科》)和“田野里,小虫在啾啾地叫;果园里,麻雀在叽叽喳喳地闹”。这两句虽然都是一个意思,但是表达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将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读来给人印象深刻。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的方法,就是“拟人”修辞格。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小说在心理描写,尤其在女性的心理描写方面是出色的.哈代能够“深刻地洞察人性的秘密深处.他的主人公们是具有复杂的内部生活的人,哈代极端了解他们的精神活动,并把这种内部生活展开在我们面前.”哈代对苔丝的心理描写就是极其出色的.他深刻地洞察并揭示了苔丝“复杂的内部生活”,真实而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苔丝  相似文献   

9.
文学最流行的定义是:“因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新会生活和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故又称作‘语言艺术’。”这也可见出文学语言重要的本体性质。它首先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方式,其次是文学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特征。但不知何故,人  相似文献   

10.
华君武有一幅名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么把盐洒在报纸上?”另一位正在看报的人说:“这篇文章淡而无味。”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报上的一些文章满口说教,味同嚼蜡。其实,这种淡而无味或味同嚼蜡的文章,在我们一些同学的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中尤为突出。那么怎样才能让议论文的语言有味道,余味无穷呢?一、味在形象我们的议论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台湾中央日报编发了一组“大师印象”,其中曹惠民先生的《散谈情怀清明文章———钱谷融教授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信念》一文写出了钱先生的学识才情和人品风范,当谈到《论“文学是人学”》时,文章写到:“在这篇论文中,钱先生根据他多年悉心钻研,深入思考,阐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文学的中心是人,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是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标准;而在作家世界观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在于他对人的看法,在于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钱先生之所以能凭他并非多产的论著确立其‘有独到见解的文艺…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本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川康端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相似文献   

13.
何谓意识? 这是解决“何谓意识形态”的逻辑基础。 何谓意识形态?马克思没有直接进行界说,但在《序言》中他实际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解谜的金钥匙。 (一) 《序言》中是把意识与存在对举而言的。 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 人们的社会存在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现实基础。约言之,社会存在即经济基础,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意识是与存在即经济基础相对而言的范畴。意识属于与“基础”相对而言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4.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的认识”,“使一部分人意识到生命中某些问题是重要的”,因此北村小说中的人物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淋漓尽致地描写人类生活的困境,企图把人带入一种神的世界。认为只有神才能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徐玉诺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之一。“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徐玉诺恪守这个进步的现实主义原则,特别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河南农村的匪灾和黑暗,豫西农民的苦难和挣扎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当时有人概括他的艺术风格为“乡音浑厚,心神真朴”,把诗人的作品列入“乡土文学”。这是符合徐玉诺的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一件小事》中的两个人物,一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力车夫,一是勇于解剖自己的“我”,这两个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笔下的那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在那个时代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上流人”所不齿。作者对他几乎没有什么肖像描写,唯一的一处,便是“我”所见到的“满身灰尘的后影”。他说的话也只有一句,这就是当老女人跌倒以后十分关切的问话:“你怎么啦?”那么他的高尚品质究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是从他的高尚行为中体现的,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一件小事:车夫始而给老妇人让道,老妇人跌倒后他又停步、立住脚,放下车,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听到一堂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它让我想起了两个关键词——“规范”与“个性”。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片断。师:前不久,我们去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了两天的训练。在“军营”里,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板书:说“军营”生活)生:队列训练。师:谁进行队列训练?在哪?把话说完整。生:我们在“军营”里的大操场上进行了队列训练。师:这就说得清楚多了。生:我们还在“军营”里的野营路上惊险地过了铁索桥。……(学生纷纷起立,争先恐后地说)师:那你能用一句最能表达你感受的话概括一下我们的“军营”生活吗?生:我们的“军营”生活丰富多彩。生:我们的“军营”生活充满挑战。……师:在这么多的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速降。师:把话说完整。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速降。师:说得好多了。谁再接着说说?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野炊。……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同一种句式:“我印象最深的事是……”现在胡老师要求大家把句子的形式变一变,比如: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位置变一变,让我们的句子更多样化一些。谁来变一变?生:在许多活动中,滑草是我印象最深的。生:行军,我印象最深。师:两人都变了,谁接着来?生:对于我来说,吃午饭印象最深。师:在哪儿吃午饭啊?生:在“军营”...  相似文献   

19.
瓦连京·拉斯普京的早期作品(《给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别马焦拉》)均以西伯利亚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人们因此常把他的作品与“城市小说”对立起来,事实上,他的小说所致力于表现和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质,他曾说:“我喜欢阅读,在整个作家世界中我特别看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者,他们写本土的人民,娴熟地掌握描写人民的精神和道德生活的全部技巧。”[1]并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道德方面  相似文献   

20.
给予的幸福     
我是做文化新闻的,公益活动参加过很多次,但这是第一次参加一群孩子参与的公益活动。请原谅我职业习惯地把这些在我报道中曾经提到过的人称之为“孩子”。因为采访的缘故我和《课堂内外》的徐鹏成了好朋友。当我得知他策划的“80后”作家向贫困学生捐书捐款活动的时候,我毅然决定和他一起到两千公里之外的山东,去真实记录这一个作为文化记者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因为我的采访对象,那些曾经稚气未脱的“80后”作家真的已经长大了。“80后”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叛逆、放纵的代表,他们是一群不经世事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特别是现在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