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锋 《家教指南》2001,(1):115-120
1977年发现于甘肃省玉门花海的汉代六棱觚并不是真正的武帝遗诏。武帝猝崩,幼主新立,燕王、广陵王觊觎皇位大搞阴谋,朝野内外人心浮动,霍光等人为了扶住幼帝渡过政治危机,拟武帝口吻制作的所谓“武帝遗诏”。它的出台并公布全国,对稳定昭帝当时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敦煌写本钢和泰藏卷所述帕德克城考林梅材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敦煌以西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说:“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渡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后汉书·西域传》对敦煌与莎车之间丝绸之路沿线城邦的分...  相似文献   

3.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加应道尊号大赦文》,载《全唐文》卷39中。敦煌遗书斯0446号抄有此文,仅存该文后面的一部分,起自“梁中散大夫贞白陶先生高尚尘表,博达玄微”之“微”字,迄于“其节度使采访使并清(诸)官充使未[回]者并同在京官赐[物](?)册为(?)仆射兼”(方括号中字抄卷已漫漶,据《全唐文》补),尾六字《全唐文》所无。笔者近日据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献》所载斯0446号抄本(第一  相似文献   

5.
二论汤鹏     
清以八股取士,汤鹏可谓精于此道。对他癸未料中进士文,主考官汪廷珍的品评是:“其文莽莽浩浩”,“心折其文而不能忘”。同考官穆彰阿说它“朴遬浑坚,浏亮顿挫,余固心焉许之”,“以为陶庵卧子复生”。只是因为一字之讹,才没有拔为第一。但他也由此声名远播,使《海秋制艺》一书成了“天下操觚之士”的范本,求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比传世本(以下简称“传本”)《归藏》、秦简《归藏》、今本《周易》及其他文献典籍,以求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的准确训解。在一些引用《归藏·齐母经》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瞿有”一词,盖因误解“瞿有”与“有瞿有觚”所致,本文结合《诗经》“有A有B”句式,论证了“有瞿有觚”应为“瞿觚”之义,并且论述了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与今本《周易·睽》卦爻辞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8.
关于《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问题张霭堂《文史知识》1996年第9期发表《〈孟子〉中一段名言的断句》(以下简称《断句》)一文。作者郑千里先生将《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一段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将“空乏其身行”释为“空其身而乏...  相似文献   

9.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0.
南宋沈义父主张作诗“用字不可太露”,因为“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乐府指迷》)王国维力排沈氏之说,认为“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事。’若惟恐人不用替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古写本《诗经》残卷,字句与今本间有不同。勘校异文、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以正今本之脱讹,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兹于校释中撮其精华,撰为札记。“故詠歌之”“谁之詠号”《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歌,写本P.4634 B卷作“詠歌”。按,写本是。“永、詠”经籍通用,然二字实有别。《说文》:“永,水长也。”引而申之,凡长均谓之永。《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言者,长言也,此当作“永”。“声依永”之“永”,阮元校勘记谓:“古本此句作詠,上句不  相似文献   

12.
论黄侃先生《说文》学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柢”说阐述《说文》之价值,以声音推求《说文》之本字,以“笔势”、“笔意”说研究《说文》中字之本义,以“孳乳”、“变易”说系联《说文》中之同源词,以《说文》来探寻方言之本字、考证古音,以系统论阐述研究《说文》之方法,构成了黄侃先生在《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王惠民隋代重视经营西域,西域也频遣使来华,于是早有“华戎所交一都会”①之称的敦煌成了隋朝中央政府特别关注的一州。裴矩《西域图记》“序”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②莫...  相似文献   

1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千百年来,中国古人一直在试图解释“道”字。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被民间奉为“奇书”的《素书》则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几句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16.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艺术大师,也是我国引进、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之一。中国古籍里没有标点符号。最早只有《学记》记载着“离经辨志”的方法,所请“离经”,郑玄注释道:“离经,断句绝也。”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解释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就是说在文章中如有需要断句停顿的地方,可以用“·”来作标记。宋人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中说:“馆阁校书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增韵》也说:“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朱熹《四书集注》开始在每章之前  相似文献   

18.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那么,它为什么不叫字典而取名《说文解字》呢?原来,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说...  相似文献   

20.
《盘庚》中篇说:“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感鲜以不浮于天时”这几句话前人有不同的断句法。伪《孔传》说:“言我先世贤君无不承安民而恤之,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浮,行也。少以不行于天时者,言皆行天时。”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说:“以君承安民而忧之,故民亦安君之政,相与忧行君令,使君令必行,责时群臣不忧行君令也。舟船浮水而行,故以浮为行也;行天时也,顺时布政,若月令之为也”。他们读承字断句,慼字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