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数据环境下各种"微"事物应运而生,文章介绍了大数据的产生和概念,并提出了图书馆微服务的理念及微服务的特点,最后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做好微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微时代环境下微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及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要着重标准的制定、强化微内容、建立与读者的互动体系等微服务发展策略,同时指出,微服务体系中检索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图书馆服务平台等技术应用,以及图书馆馆员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微信息环境下,读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图书馆微服务,图书馆开展微服务要重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文章界定了图书馆微服务的范畴,对读者个人信息进行重要度、敏感度分析,详细论述了图书馆微服务背景下读者个人信息安全受到的内外部威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一洁  李英  马艺峰  王金 《现代情报》2016,36(5):133-137
互联网+环境下,针对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内容要求多元化;服务方式要求主动和互动;信息传播要求快速及时。本文提出如下图书馆微服务策略:丰富图书馆微资源;建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图书馆微服务系统;主动提供个性化微服务;组建微服务团队,建立微咨询团体。以期能拓展图书馆的微服务内容和方式,更大程度上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同时也扩大图书馆的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沈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11):156-157+161
“微时代”环境下读者的阅读方式、习惯发生了改变,对传统阅读为主的图书馆带来了挑战。文章介绍了“微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微阅读的内涵,阐述了微阅读时代阅读推广服务的意义,分析了微阅读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挑战,并提出了微阅读时代下读者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以5G通信技术、多维技术以及数据仓库技术为依托,在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对智慧高校图 书馆微服务模式框架进行设计与分析,以优化高校师生服务模式。【方法/过程】本文在对多种微服务模式框架支撑 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代理微服务设计模式,并结合以往典型微服务应用框架,设计了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模式框 架。通过对该框架微服务四大模块:检索服务模块、推荐服务模块、APP 服务模块、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模块等进行 系统性的分析,综合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微服务模式策略。【结果/结论】通过创新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内容,拓展智 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培养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工作人员队伍,不断优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模式,可以有效保障智慧 图书馆微服务质量,为高校师生提供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微服务。【创新/局限】由于本文未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涉及的 服务模式框架进行验证,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概述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微平台技术;认为移动互联网微技术使改变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把信息服务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功能融为一体、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延伸到手机上、进一步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成为可能。探讨图书馆微化信息服务的策略,认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丰富图书馆微信服务形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信息服务微平台、及时整合新的移动应用成果是其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
新信息环境下微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指导思想对图书馆微服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对社交网络图书馆微服务进行分析,在图书馆服务中应该提供投入与产出的效用最大化,防止图书馆微服务供需错位,应充分利用开放获取、MOOC学习、社群经济等增加图书馆微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图书馆应用系统之间数据无法流转,每一个系统功能臃肿和庞大,呈现出诸如扩展难、部署难、维护难等缺点,基于微服务架构来改造现有的信息系统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通过系统的微服务化,简化了系统的扩展、部署、维护,系统与系统的交互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在业务系统之上构建中台,使新需求能快速的响应;相对于传统应用,微服务架构具有诸多优点,天然具备高可用性,部署灵活快捷、伸缩性好,维护方便等特点;通过对原有信息系统的微服务的调整和数据中台及业务中台的引入,实现了馆内信息系统间的低耦合,高内聚,简化系统开发、部署、维护的难度,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提高了图书馆的数字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海涵 《科技风》2023,(33):138-140
本文介绍了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与短板,以及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现状,主要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图书馆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调研,梳理企业服务需求,由此开展的建立专业服务群、主动定题推送、建立分馆和书屋等系列精准服务;探讨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例如积极探索“图书馆+政府+园区”等三种新的合作模式,以解决开展服务的覆盖范围、参与度、影响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微创新”理念的实质是用户需求导向的创新,这一理念与学科服务发展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启动新一轮的学科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学科服务的格局、模式和过程设计的微创新;通过开展全程跟踪式的学科资源支持、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端课题咨询等微创新服务;通过对技术平台应用以及营销推广方式的微创新,优化用户服务体验,快速的推动学科服务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服务和其他传统服务行业一样受到挑战,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中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在"微模式"服务创新模式、"微模式"服务内容、馆员及图书馆用户反映分析微模式服务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交相辉映下,微服务应运而生。以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为视角,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概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微用户在时间维度的碎片化、空间维度不固定性和内容维度多样性的信息需求特点,深刻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微"特性,从微数据、微动力、微方式、微个性、微团队和微交互等多个方面进行微服务体系的探究,进而阐明了为用户提供伸手即得、个性化定制、高满意度高准确度的贴近式服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交互式信息服务中的微内容重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Web2.0的出现及应用,为用户的网络信息交流和发布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导致侣了网络上微内容的大量涌现,并由此形成了基于网络的微内容重组与服务模式.从交互式服务与微内容重组出发,分析了微内容重组的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微内容重组对信息服务内容的拓展及其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茜 《现代情报》2009,29(4):147-149
论文对互联网行业web2.0网站微内容质量控制机制进行研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微内容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明确质量要求、大众评价机制、内容定期提升制度以及用户激励机制等。这种用户自控制微内容质量的机制值得图书馆借鉴。文章认为,在引入了web2.0技术的基础上,图书馆2.0服务的进一步深化需要继续实施与新服务模式配套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图书馆微服务的现状入手,阐述微服务在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对策,以及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服务创新的改变,给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李建伟 《现代情报》2014,34(2):90-93
在目前的移动信息环境下,读者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加注重互动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文章在调查分析当前信息环境中图书馆用户利用各种微应用服务工具的基础上,利用成熟产品作为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建设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微应用工具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功能模块,重点阐述主要设计思路与关键应用的实现。应用实践表明,提供图书馆信息咨询微信、微博服务,不仅更有效提高参考咨询的响应速度,而且更高层次满足读者用户新时期的信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微内容概括互联网内容的整体特征.微内容是用户上传到网上的任何数据,用户制造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其内容价值和结构价值,重用微内容是互联网价值重构的关键,微内容的聚合、开发是基于微内容的信息服务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9.
龙叶  雷英杰 《现代情报》2015,35(9):89-92
在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式微型化,服务过程嵌入化,服务范围社会化。针对图书馆微服务的特点,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嵌入更多的微内容;根据微服务内容,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内容;利用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宣传图书馆微服务等策略,这些建议旨在拓展图书馆微服务的内容和领域,帮助用户更便捷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0.
李明  贺伟  豆洪青 《现代情报》2017,37(12):84-89
[目的/意义]面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竞争情报需求,为小微企业构建基于多资源整合、多机构联动、多信息共享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方法/过程]本文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出发,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区域优势及学科优势,以高校图书馆为联动服务中枢,以大数据、互联网+"知识、技术、经济"溢出网络为支撑,构建由小微企业个体单元需求为主导,多方资源协作共享的竞争情报联动服务体系。[结果/结论]结合基于高校图书馆驱动的小微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小微企业竞争情报线下数据融合、线上协同服务的服务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