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钰(今安徽宿县西)人。其先姓奚,会稽上虞(浙江东北部)人,因避仇人迁徙至,居嵇山之侧,故改姓为嵇。他早年丧父,有奇才,美词气,学不师授,博览无不精通,尤其擅长于老、庄之学;加之他品貌非凡,人们都誉他“龙章风姿”,因而与魏宗室通婚(据说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封绝交书使人们对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产生好奇,曾经的好朋友为何就此绝交?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与山巨源绝交书》、《世说新语》等文献中的嵇康和山涛,了解山涛的为人,理解嵇康和山涛之间的友谊。这种相互间的友谊是坦诚的,不同寻常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用言语,而是用心。他们是真正的心灵上契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缪宏 《文教资料》2008,(2):75-77,107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山涛研究的重要作品.二人的政治抉择与私人关系、个性气质与哲学思想是贯穿交织于文本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体现了二人纯洁、高尚的名士之交,后者则深层次地建构了他们的理想追求、情致旨趣.基于此,本文试图作一新探,展示二人异途高标的君子人生.  相似文献   

4.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  相似文献   

5.
嵇康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一是音乐中的千古绝响《广陵散》,二是文学中著名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与嵇康最为友好,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  相似文献   

6.
7.
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意图并非真的与山巨源绝交,而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司马氏集团。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魏晋时期的山涛与嵇康曾同做竹林游,为金兰之交,然后来,二人在政途分道扬镳,一人为司马氏所杀,一人为司马氏重用,《与山巨源绝交书》看起来似乎是二人友情的终结标志,也似乎是二人人生抉择高下不同的一个标志,然笔者认为,嵇康《绝交书》之本意非为与山涛绝交,二人也并未真正绝交。二人的人生选择虽然不同,但在恪守道统上,却是殊途同归,但二人在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上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嵇康只有内圣,未成外王,而山涛则是在那样一个华丽血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个儒家内圣外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嵇康散文成就颇高,而《与山巨源绝交书》又是他散文中的名作。所谓知我罪我,其唯《春秋》,我们对嵇康此文亦不妨作如是观。这篇文章出来后,司马昭怒之恶之,这是史有明文的,嵇康的死因就在此时种下了。而千载之下的读者,又可以从文中认识作者的为人,个性,崇敬他正直的品质,学习他不屈于恶势力的精神,敬仰他出色的文学才华。这篇文章行文活泼自然,好象随口说出,信笔写来,娓娓而谈,读起来亲切而饶有风趣。说到烦心之事,不惜反语讽嘲,谈起个人情志,又温厚深情;时如激流奔泻,时如泉行平地。但综观全文,又毫无松散之弊,结构谨严,层次分明,不蔓不枝。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作信的缘由,井用“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一语概括下文全部内容。“具”字尤为下文随意而谈留下余地。这一句话是全文的主线。接着分几层叙述不能应荐出仕之故。第一层从“吾昔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性——透心入骨的悲美风格。《倾城之恋》的悲美风格表现在: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对“悲”的氛围的营造;三是“悲中带喜”的结局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下略为《绝交书》),李善注引《魏氏春秋》说;“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焉。”既然是这么一回事,嵇、山之间的纠葛便是首先要说到的。 嵇康和山涛的决裂或有政治上的原因可寻,不过,至少有两方面的理由不容我们把二人绝交的原因单纯归结到政治冲突上去:一、嵇康虽说是沛王曹林的女婿,但政治上是否坚决拥曹尚属疑问;二、《绝交书》所陈列的不能出仕的理由,“都是环绕着自己傲世避俗的生活态度立论。”对于当时的政治问题则几乎是避而不谈的。在嵇康,“天要下雨,娘要嫁  相似文献   

12.
顾名思义,《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封申明要与受信人断绝交往的信函.绝交的理由是“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而嵇康不愿,怪对方太不了解自己,没有继续交往的必要.且话说得极尖刻,要山涛“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可这里有一个疑点,此信开篇有“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一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中可知,事情早已过去,山涛也只是与人“议”及此事而已,并没真的去做.事隔一年之后,作者竟一本正经地奋笔疾书,声称要与之绝交,总觉得于情于理都显生硬.山涛中途变节,脱离竹林名士集团到朝廷做官嵇康固然不喜,但并没因此而否定其人品.事实上,此后两人非但没有绝交,而且关系还很密切,有史为证:“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深信自己死后,山涛能照料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是假!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扬》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5.
宋词是宋的“一代之文学”,细读后会发现,宋词中的审美意蕴总体来说是一种“悲美”,这种悲美情结有着一定的传统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独特而宁谧,神圣而浪漫,浸润着颇具原始风味的淡淡忧伤。这里有秀美的山水,有古朴的民风,有悲,亦有美。作家为我们展示的这个世界与其他作家笔下的湘西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密切相关,本文从意识领域简单探寻蕴含沈老特殊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先生曾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所导出。”庄子是主张返归自然,泯灭自我的大师。他把物我一体,与道为一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从而成为第一位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20.
川端文学的悲美风格,是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川端康成数十年艺术心血的凝结,构筑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雪国》在意象、境界、意识、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