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表初大儒之一,王夫之的正统思想较为浓厚,其诗论大体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宗旨。他反对诗歌中有过激情绪,往往以风雅为标准来评价后世诗歌,推崇秦汉古封,贬低唐宋之诗;推崇抒情诗,贬代斜事诗;贬损民歌,反对人向民歌学习,从而使船山诗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现,是诗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儒家的诗教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意义重大。其中诗教观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文化空间,是诗教观念萌生之初一直到《诗论》形成时期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语境、诗歌功能演化和转变的共同产物。  相似文献   

3.
毛诗序是一篇重要的汉人作品,系杂凑先秦儒家关于诗的见解,集中地表现了儒家传统的诗论观。这种诗论观的核心是风动诗教说,把诗歌当作是政治教化的一种工具,误解了诗经的本意。导致这种诗论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大师对诗经的认识。这种认识基本上都是断章取义,大多不顾全诗的内容,有许多违背诗句的原意,从而把诗经当作政治伦理教材,形成了儒家风动诗教说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4.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诗论确定了以诗为史、以诗为教、以诗言志(情)三重功能指向,汉代偏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和知识性价值,忽略个体情感价值和主体精神;魏晋诗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又多有变创发展,以诗为教的诗学功能得以弱化,代之以诗言志(情)的提升,并促进诗歌知识性价值与抒情性价值的融合。在创作领域也将《诗经》由政教经典作为文学范本加以借鉴吸收,使《诗经》比兴手法得到丰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已趋于成熟。然而,紧接《诗经》之后的却是诗歌的数百年衰微。诗歌的衰微虽有其文化规律性,但孔子诗论起了不可小视的直接影响。孔子忽略了诗歌吟咏情性、抒写心灵的文学特质,以道德家、政治家的眼光,围绕礼义核心和政教目的来评价诗、要求诗,制约了诗人的情感抒发和诗歌题材的发掘,使其超越时空的权威性诗论成为诗歌发展的阻梗。汉末至魏晋,经学衰微,儒家诗教的藩篱被冲破,诗歌才得以复兴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元结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身上具备义勇纯真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特点。在文学的价值取向上,趋向于质朴和慷慨,更多地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政治功能一面。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他提倡古诗古乐府,反对近体流行调;提倡言志抒情,不重儒家诗教。有的讽谏之作言词犀利,态度狷狂,有的诗歌古朴直切,与“主文而谲谏”相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诗论的藩篱,表现了出身拓跋氏的元结“不师孔丘”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论宋释智圆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僧。他用儒家“诗道”、“道”观说诗论,大倡“善善恶恶”的诗教,认为古的根本是“仁义道德”,反对当时坛上的形式主义风气,开宋释以儒论、关注并参与当前学思想斗争之风。智圆的学观是“三教合一”的时代化潮流的产物,从此僧人论走向张扬儒家学价值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2023年高考的两套语文新课标卷诗歌鉴赏主观题呈现出关联式命题的特点。关联式命题有三种方式:一是关联课内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二是关联课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三是关联诗论,以诗论解诗,以诗印证诗论。这种关联式命题趋势对诗歌教学和备考有三个启示:一要吃透课内经典诗歌,打牢诗歌鉴赏的底子;二要重视群诗整合学习,以微专题拓展宽度;三要适当让学生接触诗话、词话、曲话、诗论、诗评等诗歌鉴赏文章,挖掘诗歌鉴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表现出鲜明的推尊诗教、尊唐黜宋的诗论立场,袁枚对此提出非议.袁枚认为诗歌应当表现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应该力求创新,反对刻意用诗教来约束性情和用时代来区分高下.沈袁二人的诗学追求"求雅"与"求真"、"尊体"与"求新"的不同正是格调、性灵两派论诗宗旨的根本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诗》,以《诗》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社会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孔子儒家诗教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在《原诗》中提出的“诗之本”,论证了他所引用的“诗言志”“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诗教观,即:所要表达的是以个性为本位的性情论,或者说是其所说的诗之本,关于诗歌创作者独特的“自有之面目”,指出纳兰性德此种诗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他所要解决的诗歌发展史中创新与积习悖论基础之上的,并进一步辨析“自有之面目”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坛,格调、神韵、性灵三大诗派各立门户,以诗论互相攻讦。三派的诗歌理论分别从表现形式、诗歌境界、抒情主体的不同角度探讨诗歌创作规律,主张各有偏颇。乾嘉诗人黄培芳则调和神韵、格调两派,同时吸纳性灵派主真情的观点,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这集中体现在《香石诗话》一书中。  相似文献   

15.
何绍基诗论不脱传统诗教说的畛域,力主“温柔敦厚”、“性情说”,但是他的诗论中亦不乏创新有价值的论断。他强调“不俗”,重视自我,对诗歌独特的艺术本质(规律)也有所涉及。透过这些诗论,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时期的艳诗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南朝艳诗不同的新变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些旧有题材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并出现了新题材;诗作呈现出更为浅俗的审美倾向;不少艳诗"缘情"而发,具体表现为作者将自身的爱情经历写入诗中,且表现得较为真实与坦诚,这也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对于儒家诗论旧有束缚的一个突破。就此而言,中晚唐艳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诗论的本质、诗歌的内质、诗的艺术形式诸方面论述中国现代格律诗人闻、朱诗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中,孔子论诗的条目共有18处,在这18处中,确立了一些诗教的理论,通过这些诗论就会发现,在儒家诗论中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