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从21世纪以来每年都由权威机构发布主流媒体流行语,至今已发布20类以上逾几百条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跟踪流行语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是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咬文嚼字》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中的“打工人”,从网络到日常言语交际中得到了广泛流传,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其流行有着语言的内部因素,也有着语言的外部因素。社会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关注语言结构本身,还将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纳入分析视野。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切入,探析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语法、语用特征以及流行成因。  相似文献   

4.
5.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折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特定社会文化心态的具体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新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态的复杂多样性。新时期人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心态主要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民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是见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显示器。央视春节联欢会节目内容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通过对历年春节晚会的经典流行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春晚流行语与社会相互影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分析春晚流行语中语言偏离现象,进而探讨语言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流动着的符号象征,它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舜口社会心理的变迁,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不折腾”是最近在网络媒体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该词语流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流行语个案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催生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因说话人/受话人的个人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其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世界最常用的语体之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相对简易与个性的交际模式。作为虚拟世界中独特的语言变体,其变异特征可表现在语义变异、语法变异、词汇变异、语音变异中。语言因其内部的不平衡性而发生演变,也因社会、文化、语域及使用者等因素而产生变异。文章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未来网络流行语的研判及约束提供更为科学、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构词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该文通过语音、修辞、词形、语义、语法等手段进行探究,并就其特点,意义进行浅析,旨在更好促进大学校园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郭玉婷 《海外英语》2013,(6X):228-23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于网络和CNKI数据库,基于"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对2009年中国的流行语"不差钱"这一短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走红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东北方言"不差钱"的意思是"不缺钱"。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它的流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幽默、时尚和认同感的社会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网络、数据库和"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通过社会语言学中抽样比较、年代排序、类型综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中国大陆的流行语"给力"一词。研究表明:"给力"大体可认为是网络新词、方言活用或古词,可作名词、形容词、叹词、副词和动词使用,为"有效果的"、"真棒"、"快速地"、"支持"等意,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原因,反映了公众的求异、从众心理,而其今后的发展还需由社会的变化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流行语产生、性质、优缺点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对流行语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网民的社会心理状况。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总结出来其具有创新性、娱乐性、简洁性、不规范性、非本土性和隐含性。这些特性体现网民了社会心理的矛盾与统一体:宣泄与轻松的统一、跟风与反叛的统一、从简与含蓄的统一。此外,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6.
考察“小姐”一词的语义,其感情色彩发生了由贬到褒再到贬的多次语义流变,从中折射出诸多社会因素。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回顾“小姐”这一称谓的使用历史,并考察其使用现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概念依表征对象的现实历史,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循环中永恒流变。生产力现实历史,迄今可区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生产力历史阶段的本质差别突出表现在合自然规律性方面。生产力概念依表征对象,呈现为三种形态,构成逻辑有序的概念群,在流变中反映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史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生产力概念历史流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四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流行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众扎堆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对待高校流行语现象既要有宽容心态,又要加以适当地引导。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师德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师德具有社会建构性和情境依赖性,其意涵也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师德形态经历了从崇高到底线、从单向言说到关系性话语、从个人信条向群体德性延伸、从专业伦理到个体德性复归的流变。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只有基于实践场域,动态、整体地把握师德发展方向,基于内生性标准构建师德约束机制,增强师德建设制度对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影响力,才能使师德建设得以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