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多读多诵,是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相似文献   

3.
读法初探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他十分强调“读”的重要性,认为熟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其实,熟练地诵读,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途径。把文章中的语句熟读成诵,“久远不忘”,以后自己提起笔来,就有了达意的基本词汇和语句。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学生读得少,因此,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在古诗文学习中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是技校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条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讲授文言文,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后面的深入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语文课,一是高三的,一是初一的。他们都重视了学生对白话文的诵读。在起始课中,用了将近一课时,老师范读,学生默读、齐读课文。重视诵读,是我国语文数学的传统经验。《荀子》一书中就有“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之说。宋朝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得熟,则不  相似文献   

7.
窦丽红 《教师》2011,(7):42-42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8.
王玉芹 《阅读与鉴赏》2009,(12):48-48,45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就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些语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诵读法。而如今。在职校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的职校学生打开了一条文言文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9.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10.
如何更好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答曰:诵读。那末,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要诵读?怎样诵读?本文拟结合试教周正逵先生主编的《文言读本》(人教版)的体会,就这几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并且要求诵读时作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谓诵读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的  相似文献   

1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近两年的站立式诵读实践教学经验,让我确信站立式诵读教学不失为当今可试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方法     
谈到读书有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就是要求人们认真一字一句地读。古人曾主张“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误一字”,从音节、声调的微妙变化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品出作品的精神实质。精读要旨在于通,弄通,融会贯通才会闻一识十,举一反三,才不会丢三落四。精读有时还要力求能背诵,因为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古人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的说法。有几百篇诗文烂熟于心,就能为谈话、阅读及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从隋代以来盛行科举考试,要达到“金榜题名”,就一定要背熟《论语》、…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书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感受唐诗     
活动目的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背诵唐诗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唐诗的能力 ,感受《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活动准备 :每生一本《唐诗三百首》 ,画笔、颜料、纸和奖牌。活动过程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唐诗三百首》 ,不仅能开阔我们视野 ,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三百首》吧!1 背一背《唐诗三百首》。按《唐诗三百首》的编排顺序 ,五分钟看谁背得多 ,背多者获胜 ,并颁发“记忆电脑”奖牌。2 画一画《唐诗三百首》。在《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15.
要重视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学记》上说:“呻其占毕”。“呻”即诵读,也是朗读和背诵的意思;“占毕”即竹简。上古社会,科技不发达,没有纸张,就用竹简作为书写工具。由此可见,诵读之法,古已有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熟读成诵,就能较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就能不知不觉地把读物的内容和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难怪今人周正逵先生说:“背诵课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不过,我们既反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死读书的方法,也不完全赞成回归传统的做法,我们应该创造性的读书,应该在理解的基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在读书的过程中自悟疑难问题,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