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中有一首诗《小儿垂钓》。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蓬头稚子学垂  相似文献   

2.
<正>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观沧海》。这是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师:关于这首诗,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一些疑问。老师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家集中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二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美点赏析《严重的时刻》是现代主义大诗人里尔克的名诗。初一看这首诗呆板单调,毫无一般意义上的美感,实在很难想象其经典性何在。的确,就诗歌的形式而言,这首诗意象简单直白,结构一目了然,几乎没有任何阐述的余地,然而,何以她会为几乎所有的大诗人倍加推重呢?原因就在于这首诗的内容融铸着人生至大的哀痛与这巨大哀痛中包容着的神圣的温情。本诗共四节,一节有一个主体意象,合起来就是:哭笑走死。而行走就是生存,那就是说,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哭笑生死,即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哭着来到世界,然后在牙牙学步中哭哭笑笑的展开苦乐相依的人生,直到…  相似文献   

4.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生:正月初一。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相似文献   

5.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当中,能读到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诗在你的眼前亮过之后,还能够让你的心隐隐作痛,那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疼痛是记忆的内核,人类总是对疼痛保持着深刻的记忆.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反应。诗人们常常将疼痛融入在诗行之中。试图让读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引发回应和共鸣。有些诗人一生都做不到,尽管写了很多诗,世读者一首也记肝不住。有些诗人一首诗足以俘获你的心,让你时常捧起,反复咀嚼回味。我就读到过这样一首好诗.它就是叶丽隽的诗歌《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  相似文献   

6.
无心插柳     
周国霞  施本银 《师道》2005,(7):29-29
《赠汪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第十册教材的一篇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读来亲切感人,情深意浓,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8.
我在讲初一语文第一册中,收编《诗五首》时意外地发现《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出奇的相似。于是我用一个课时有效地完成了这两首诗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几乎是我国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记住许多唐诗,把它们读得滚瓜烂熟,就一定能学会吟诗、写诗.这显然涉及的是人的记忆及其作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记忆呢?记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许多有关记忆的事实与问题.试读《水浒》第十六回所写的一首诗吧: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不论我们过去读过还是现在读到,在自己的头脑里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以后当听到别人诵读  相似文献   

10.
时间亮出剪刀记忆的碎片撒了满地剪了断了我的心事拼起凑起我的回忆回想我们分离的样子阳光再也照不出我的影子记起你流泪的样子泪水淹没了所有心事车来了 你坐上了你的明天车走了 我还站在路边你来了 鲜艳成为我的开始你走了 苍白成为我的末日这首诗是“图章”在高乐课上涂的,他以“Rain”老大的身份要挟我在一周内将这首诗编成一个使人垂泪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我的校友们一起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19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课件显示: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第一遍,整体感受(课件显示)。在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师:下面听第二遍。这一遍听的要求是:理解诗中的意象(课件显示),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  相似文献   

12.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十课选了八首诗.这些诗就作者说,有民歌手,有唐代、宋代著名诗人,就体裁说,有乐府民歌,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作讲读课的,有作阅读课的。怎样教这八首诗呢?下面谈谈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正>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文本当中,能读到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诗在你的眼前亮过之后,还能够让你的心隐隐作痛,那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疼痛是记忆的内核,人类总是对疼痛保持着深刻的记忆,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反应。诗人们常常将疼痛融入在诗行之中,试图让读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引发回应和共鸣。有些诗人一生都做不到,尽管写了很多诗,但读者一首也记  相似文献   

14.
舒婷这首《双桅船》作于十年浩劫之后。“文革”十年,人们的身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相互间的隔膜、猜忌和戒备像瘟疫一样蔓延在神州大地上。诗人有感于此,用诗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关切,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温情。这首诗一发表即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开一代朦胧诗的先河。这首诗的第一节写双桅船与岸的  相似文献   

15.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苹》。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7.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第一次读这首诗,我的脑海中就有一片金黄色的枇杷在微风中晃动,那是我记忆中的家乡,记忆中美丽的家乡。  相似文献   

18.
教学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诗两首》中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富含激情的哲理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做指导、分析,要求学生背诵,学生领悟不透彻,教学效果不理想。这首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有特色。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②运用了简洁的技巧——直抒胸臆;③语言通俗、平易、朴实,仔细推敲又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学生》2005,(1):27-28
下午第三节课,以往气氛热烈的初一(1)班教室出奇的安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数学兴趣小组的成员们正围着一幅名画上题的一首诗在抓耳挠腮地冥思苦想.名画<百鸟归巢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杰作,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20.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