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树大招风 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就这样被“招”来了。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瑞雪兆丰年温度在0℃以下才会形成雪,“很冷”的雪盖在地面上,可以想象地面也会冷起来,似乎有雪的地面温度比没雪的地面温度更低。其实不然,原因是:雪花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和一切疏松的物体(如棉花)一样,里面含有较多的不流动的空气,不易传热,加  相似文献   

3.
麦克今天早上我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我的中国阿姨对我说:"麦克,该起床了。早睡早起,没病惹你。"一听说睡懒觉和病有关,我吓得赶紧起床了。西西噢,她的意思是说:晚上早点睡觉,早上早点起床,这样相对不容易生病。  相似文献   

4.
俗语中的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中庸之道谈的是度的把握和关系的平衡。俗语在涉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证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用什么样的人生观或者生活态度以及道德规范来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时,常常把中庸之道作为途径和出路。俗语中的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追求人际关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和平安定;仁爱敦厚、与人为善;不偏不倚、修身养性;谨慎严肃、平稳前进这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语言本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于两性,其态度却有失公允。汉语在造字、构词,成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汉语俗语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性别语言研究提供大量语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收词较全的两本词典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常序俗语常见语义模型、异序俗语原因。  相似文献   

6.
汉语俗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沉淀,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语言中的凝练。作为体现民族风貌的语言单位,俗语一方面有力地激发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一方面也对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当下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普遍对俗语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俗语持回避或忽略态度,学习者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基于此,从教学层面对俗语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生活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的形象生动、精炼明了的语言,其中有许多是物理知识的提炼,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1、在讲授《测量》这章内容时,学生对“测量工具的选择跟测量要求的精度有关”这句话不太理解,为此我引入“人不长寸,脚不大分”这句俗话剖析给学生听;测量人身高时,只要估计到寸就地,而测量人脚大小时就要估计到分(1寸的10分之一),根据这个要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了。  相似文献   

8.
俗语教学应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因为俗语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及理解中国民俗和文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与俗语教学有关的问题,深挖根源,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俗语     
少年勤学,老来有用。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事空。俗语  相似文献   

10.
11.
在某些民间的方言俗语中,常蕴含着一些人类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由此,可考虑构建一门“俗语人类学”。本文从“牛”出发,探讨了其语义与上古牛图腾文化的内在关联,以俗证古,以揭示人类精神活动在遗存、承传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许多成语、俗语、谚语中包含着一定的自然科学道理。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趁热打铁”,汉语成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趁着铁烧红的时候锤打它,比喻趁着有利的时机或条件抓紧去做。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一直在某些地区沿用,且认作方言俗语。现举两例,略作说明,以期引起注意。邂逅《辞源》《辞海》均注(1)不期而遇;(2)偶然、一旦。《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句即取(2)意。作(1)解释的,方言不再见,但作(2)解释的,淮北方言却极常  相似文献   

14.
大荔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大荔先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探索大量渗透于日常俗语中,这些俗语探索自然规律,总结种植经验,反映农耕文明,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现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闽南俗语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闽南小吃与俗语的巧妙嫁接。抓住与小吃相关的食具、俗语的文化内涵,从历史的角度阐释闽南俗语的思维模式、民本规则与文化积淀,提出未来发展小吃文化、发展闽台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闽南文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从小就听奶奶讲过一些俗语,比如"蛇有蛇路,蟹有蟹路……"当时并不明白俗语中的文字具体讲明了什么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是谁,总有一种办法是适合你生存的。乍一听,俗语的内容与班级管理十分不搭。的确,只有遇到类似的情形才能找到匹配的方法解决。去年九月我跟班,但是毕业班中插进了十名新生(学校拆掉一个平行班),使我的班级又成了一个新的集体。虽然这十名学生没在我班读过书,但其  相似文献   

17.
俗语是一种通俗而且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之间的短语,记录了大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到如今,经过数代人的使用和锤炼形成了意思新鲜、形式生动、道理透彻的特点。文章采用统计法和归纳法,借助前人研究成果,从俗语来源、俗语的修辞格、语音修辞三个方面来对俗语进行分析阐释,以达到对俗语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它们来自劳动,源于生活,流行于民间。它们朴实又不失优美,生动又不失庄重,通俗又不失寓理.俗语是认识人生、求索世界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俗语走进课堂,发挥俗语在课堂导学中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作用,可以起到引趣、明理、增智、乐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珍藏着丰富的描述物理现象及与生活相关物理知识的优秀诗作。下面就列举几例试题,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三套十九本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从语言、文化、复现三个角度出发,总结了俗语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在文献阅读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五点建议:成体系编排;按话题编排;重视复现;紧密结合文化以及为俗语配置插图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