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的传播借助佛经的翻译,而佛经中又包含着大量故事,由此就使许多印度故事在中国土地上扎下根来,滋养人心及艺文,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就曾写道:"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任继愈也说道:"佛教为了达到宗教宣传的目的,曾充分利用文学、艺术、音乐、壁画  相似文献   

2.
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汉字文化,就是用汉字承载的文化。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承载体可以更换,翻译就是更换承载体。佛教来自印度,佛经原来以印度字母书写,翻译成汉字,教义中国化,印度原文大都失传,故佛教也就属于汉字文化。而且,中国和以汉字为正式文  相似文献   

3.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李建中 《考试周刊》2013,(22):37-38
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汉语言的许多方面及人们的哲学思想观念,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及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哲学思想、语言文化及文学等各方面探讨了佛经翻译与中国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印度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国研究印度文学,历史悠长,汉译佛经中已有不少内容可以归入文学的范畴。要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印度文学,必然要使用“文学史”这种著作形式。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不同质素的语言和文化系统,在其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合流的历史过程中,广泛地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汉语言、汉文学和哲学等各文化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吸收佛经文化丰富自己,并融会贯通,生发出更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吸收与结合中实现了嬗变。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名美国教师是这样向自己的学生介绍《西游记》的: “中国的《西游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来自唐朝的和尚渴慕印度的佛经,于是带上了自己的仆人沙僧开始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坎坷,经历了很多磨难,终于到达印度取来了佛经。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故事诞生。《西游记》的作者吸取了本土罗刹鬼故事的创作经验,将取经见闻中的罗刹鬼故事高度文学化。可以说灵感大王故事的骨架是由印度文学搭建的,但其血肉是由中国祭祀文化填补的,该故事正是中印文化碰撞下共同孕育的硕果。  相似文献   

14.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国研究印度文学,历史悠长,汉译佛经中已有不少内容可以归人文学的范畴。要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印度文学,必然要使用"文学史"这种著作形式。在我国,最早的印度文学史的编写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许地山编写的《印度文学》。这本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在我国印  相似文献   

16.
外来文化对古代东南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 ,尤以印度文化的影响较甚 ,但“印度化”的说法无疑夸大了印度文化对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东南亚社会在吸收印度文化过程中有所选择 ;除印度文化外 ,古代东南亚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东南亚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但从来不是印度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7.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冤死天怒是个体生命遭遇不平引发自然界灾异和怪异事件的学叙事。该母题也是印度古老的民俗崇拜.其渗透到佛经故事中.又通过佛经传译与中土旧有习俗母题相结合.在中土扎根.社会心理反响强烈。公案题材的戏曲小说形成了恒久的表现套路,明显看出母题潜在的叙事支配功能。  相似文献   

19.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三个阶段中归化异化的交替和共存的叙迷,旨在找出两种策略背后文化成因,并以此一瞥佛经翻译和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