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实践证明,生活单调乏味的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甚至写不出文章。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首先要教导学生“行万里路”,即把自己置身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条件,甚至对学生的生日聚会、结伴郊游、谈情说爱、上网聊天等可能有些负面影响的生活,也不生硬地禁止,而是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感的。的确,只要灵感一来,学生写作就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然而灵感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的学生写不出文章时总会以一句“没有灵感”来搪塞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  相似文献   

3.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4.
孙桂香 《考试周刊》2012,(94):53-5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它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厌烦写作,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引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没什么内容可写”。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5.
怎样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彭阳县向阳镇一小徐明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若无“米”,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如何指导学生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呢?除了课外积累素材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获取写作素材。一、创设直观情境,获取素材创设直观情境,就是根...  相似文献   

6.
潘秋桂 《考试周刊》2010,(35):71-72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写好"的问题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技能训练,经过习作实践、循序渐进、长期训练,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明显提高。我结合具体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写作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7.
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勉强写出的文章又缺乏真情实感,这已是作文教学多年的痼疾了。症结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作文训练太被动。要想摆脱作文训练的被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学生只有“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有生活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遵循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并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了写作指导,从而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作文水平。实践之前先加指导以前,我们虽然重视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作文,但往往只是在开展活动之前提醒学生“回来之后要写文章”,缺乏具体指号。结果,不少学生仍然写不出或写不好文章。于是,我们便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之前,先作指导:  相似文献   

9.
在写作能力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所有语文教师都要适应语言教学改革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好作文。如何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作文写好呢?我想除了大力提倡学生多写、多练外,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写好“下水作文”。所谓“下水作文”,是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自己先行写作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作文写什么的最好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引导者、激发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说真话,感受作文的乐趣让学生写真情实感,就是要学生说真话,  相似文献   

11.
陈赢 《教学随笔》2014,(10):20128-20129,128
中学生惧怕写作文,往往由于写作时没有材料可写、写不出真实感情、无法调动写作热情。针对这三个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周记这个载体,通过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教导、新鲜的点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无奈地叹气:"唉,要想让农村孩子写好作文,难哟。"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背别人的作文。由于长期这样,学生写作时机械地照抄,乱编造,根本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写不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一个班上的学生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如果是写妈妈的作文,每个孩子的妈妈都长一个样,做同一件事情,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说实在的,虽然农村文化氛围不浓,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但是生活在  相似文献   

13.
提起作文,教师“头疼”,学生畏惧,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材料,学生“无米下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不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就写不出生动、具体的好作文。所以必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积累材料,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因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渴望,而不是看作负担。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  相似文献   

14.
用“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就是要求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作“下水文章”,并用自己的作品给学生做出示范,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亲自下水写作,能够解除学生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学生以教师的文章为楷模,写什么样的题目就有什么样的范文,针对性强,使作文教学直观,改变了过去教师学生各行其事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由过去的发号施令者变成以身作则的引路人,使学生受到鞭策和激励。再加上我们认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胆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生活是“源”,表达是“流”。写作兴趣的源头也在于生活。若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经历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于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并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所谓的“写不出”,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的作文。以往人们有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是由于缺少“生活”。为了解决这汪“源头活水”,很多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在春天或秋天让学生春游或秋游,叮嘱学生要认真观察.回来之后写游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老师,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留言、记日记时能够一气呵成,轻松愉快,可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却是苦思冥想,无从落笔,因此,大多数学生视写作为一种苦差事。作文是一种生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生活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所以说“文章必有‘私’”。只有说“私情”的文章才具真情,只有道“私语”的文章才有话语。文章就应该是“私情”的展露、“私语”的抒发。可是现在,人们一提起作文教学,甚至小学生的造句,也会联想到技巧问题“,首先要写通,其次要写真,最后要写美”,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学生一提笔,便会陷入茫然状态,挖空心思地去…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教师还是广大学生家长,如果问他“阅读”与“写作”关系,回答多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阅读就能写好文章”等。可是,很多人也发出困惑的声音:我读了不少的书,可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好文章?阅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见学生对作文有两种态度:一是兴趣不大。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他们多放弃作文练习,态度十分消极,所以始终写不出好文章。二是对文章有兴趣,课外读物多,爱练笔,作文愈写愈好。教师只要细嚼其因就会发现:那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已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根本不会对作文动情,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情动而辞发了。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鼓动学生写作的动情点,让学生改…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阅读、生活和学生之间是有一定隔阂的,写出来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碎片化的性质,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将写作放置于单元整体之中,来挖掘写作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多重联系,实现读、写、思三者的有机结合,来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写作”。文章将从“碎片化写作”与大单元写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如何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充分利用单元阅读进行“碎片化写作”展开研究,让写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