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者,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一个问题低头不语或无动于衷,这种现象我们素称“卡壳”。这的确让许多教师都头痛。在这种课堂上,怎样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呢?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据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就不曾发生教学。如教学只是单方面体现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反响,教室里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反馈.这种教学就不是真正定义上的教学。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才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互动”在英语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统一的关键是互动。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与“合作”。《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交往意义的互教互学。那么,什么是教育交往芽课堂教学怎样开展教育交往呢芽一、对教育交往的认识1.教育交往的前提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认为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发生教学。这应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数学课堂存在着师生交往和学生交往,交往的双方都…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证意义的教学。因而,教学过程的这种交往属性决定了教学中师生的双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提高师生素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以教师灌输知识和信息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我的语文课堂中 ,最佳的互动者应该是我的学生 ,为什么不能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做到教学相长呢 ?从 2 0 0 0年 1月 9日以来 ,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实践了师生互动交往合作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逐步完善其人格 ,又在教学中修炼了自我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帮助自己成长为“学习型”教师。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分三个阶段实施了“团队互动、教学相长”的研究 :初一上期 :让孩子敢于倾诉 ,让教师学会…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而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交往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交往,这种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作用。以往把教学看成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认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师生的手脚。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教代替了学。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互动教学中把教学看成一种交往 ,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学中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机地结合 ,组成网络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认识到教师本身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之一 ,教师将通过与学生互动互惠的交往 ,在学生的不断触发中促进自身素质提高 ,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同样也成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效率,期望课堂中出现“趣同思维”的“单向交往”或“双向交往”.扼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理应关注课堂中的“异向交往”。  相似文献   

12.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的互动和交往,即教师不仅教,而且通过互动被教;学生不仅在学,也同时在教.在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并使双方达到其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是决定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弊端,扎实推进学生的交往互动效益。提出在资源运用中创设互动情境、在自主探究中建构知识模型、在结构优化中加速心理驱动、在策略遴选中实现高效互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关系的和谐——民主、公平、诚信、合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  相似文献   

15.
当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会从兴奋转向疲惫,思维处于抑制状态,教师的“能量”也消耗殆尽,显得困顿、劳累,课堂戛然“卡壳”,师生双方进入短时的“瓶颈期”。通过打造精彩的“谢幕”方式,可以使“瓶颈”问题迎刃而解。“谢幕”一词用在课堂教学上,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结束时师生共同表演好该节课的收尾,让学生在余音袅袅之中走出课堂的...  相似文献   

16.
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的活动及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相互沟通,进行教育或接受教育。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育的双边关系,不仅能够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中介因素,印象管理对师生双方的发展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师生交往不同阶段的印象管理,对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表示,即活动、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了。正如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那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建林 《甘肃教育》2014,(18):104-104
正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可以激起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应该抓好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动”有所获,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