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流行女性时尚杂志,<玲珑>通过为数众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致力于塑造理想中完美、新型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玲珑>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当时以中产阶层的都市摩登女性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王晶 《新闻记者》2005,(6):78-80
1935年旧历新年(2月3日),电影《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剧院正式上映。时逢年节,又加上名导演蔡楚生、名影星阮玲玉的宣传,使该片还未上映就颇受瞩目。《新女性》上映后获得良好反响,但赵君豪、钱华、金华亭等记者观后认为,片中塑造的记者角色有侮辱记者形象之处,对此深感不满,遂联名向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提议.请求召集紧急会议,对该片侮辱记者一事商议应付办法。  相似文献   

3.
姜卫玲 《新闻通讯》2013,(10):62-6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禁止闻知社会事务,有着‘外言不入、内言不出’的严格规定,不能就社会事务发表意见”④,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十九世纪晚期,随着我国女子学校逐渐兴盛,部分女性走出闺阁,接受教育。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学识、有才能和有远大志向的知识女性。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更加强调经济独立,追求地位平等。“新女性”成为此时对女性最具时代特色的称呼,尤其是《妇女杂志》、《玲珑》等以塑造新女性形象为主要目的刊物的出现,掀起了一股社会革新与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难道一部动作片的几个晾衣服的镜头就能把中国抹黑放倒?——好面子、听不进或看不得一点点负面的东西,这大概是某些国人的习惯[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吴甜 《新闻世界》2011,(7):236-237
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在不同时期我国电影的发展会受到其他国家文艺理论和电影模式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了更好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且满足受众的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引进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电影理论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引进以及我们是如何将其本土化的,本文将结合电影《伊万的童年》与《小兵张嘎》来具体解读,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差异也给我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付翔  徐剑 《新闻界》2020,(2):80-87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方法,通过对2010-2017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上海新闻报道的话语和框架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形象塑造中所凸显的要素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境地:上海既前景广阔又充满考验,在政府调控与各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崛起;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开放的国际重量级文化中心,又存在市民群体规则意识薄弱,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隐患不断的媒体形象。文章还探讨样本框架建构特征表现为政治化倾向的归因定势和完整性叙述缺乏。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过一本影响颇大的迷你开本女性周刊——《玲珑》。张爱玲曾在散文《谈女人》中如是说:“3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手上总有一本《玲  相似文献   

8.
张启平 《新闻世界》2010,(9):134-135
都市剧《蜗居》以半写实半虚构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女性人物(郭海藻、郭海萍、宋太太)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文化原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这三位女性的身上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张名片,金爵奖是该电影节最高奖项。随着上海城市形象提升,致力于打造"四大品牌""上海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该电影节的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展现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力,研究金爵奖媒介形象流变可以以小窥大。同时,媒体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主要传播者,人们通过媒体了解电影节及金爵奖。本文选取《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 2005年至2018年的网页留存版报纸内容,分三阶段剖析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媒介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10.
《新女性》是章锡琛辞去商务《妇女杂志》的主编后创办编辑的女性刊物。本文通过对《新女性》进行考察,可从中进一步探析章锡琛“有所为”的出版理念、“务实求新”的编辑策略、“兼容并包”的期刊编辑观以及“有所不为”的编辑出版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史皓玮 《视听》2021,(7):65-66
疯癫人物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比常态的人物形象更具关注度与震撼力.在中国电影史上,疯子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充满道德与规训的社会中,有时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反而更能传递真实,创作者也常常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来审视现实、表达自我.《Hello!树先生》中由理性走向疯癫的树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符号化象征,因此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对...  相似文献   

12.
赵先锋 《出版广角》2016,(22):92-94
2016年8月开播的电视剧《小别离》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剧中对城市中产阶层形象的建构不同于时尚杂志的虚幻和报纸的零散写实,而是通过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讲述使得该剧刻画的中产阶层形象更为丰满,也更趋于现实.但是《小别离》作为一个艺术品,在接近现实的同时为了赢得市场在故事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上还是带有理想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简笔勾勒,形神兼备。聚焦《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对于饱学之士抱有肯定和赞扬的基础上,它为我们刻画出了风流倜傥,超然脱俗,同时又胸怀天下的文人形象,集中体现了人文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以2014年《深圳特区报》有关深圳图书馆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时间和数量、内容主题、报道所在栏目以及报道倾向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深圳图书馆所使用的形象塑造策略,其策略包括活用事件营销、树立品牌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以及提供优质创新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在他的小说《喀尔美萝姑娘》中塑造了温柔、善良的卖喀尔美萝的日本下层女子的形象。小说讲述了"我"对这位姑娘的暗恋以及恋情破灭后投海自尽的经过,这段恋情反映了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日本观,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17.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8.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母亲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向来不缺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中塑造的三位母亲形象截然不同,个性鲜明且真实饱满。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陈海燕 《东南传播》2020,(10):132-133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姥姥的饺子馆》为例,深入解析改革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从大变革时代对女性命运的改变、观念的重塑、精神的蜕变,以及情感世界的特殊体验入手,深入阐述"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成因、特质和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为新时代女性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