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四川省新都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1),以议礼得罪,充军云南,直至七十一岁客死异乡。半生谪戍生涯中,去来行役,“往复滇云十四回”,多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6,(1):48-52
行旅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活动,前期行旅充满忧伤,行旅是个人私事,行旅原因是随父漂流和参加科举,行旅目的地是父亲任职地与科举考场;后期行旅有忧伤也有快乐,行旅是公事,行旅原因是被贬、量移、任职、出使,行旅以长安、洛阳为中心。行旅中,忧伤悲愤刺激创作,悠闲有助于创作,地域美景引发创作,历史文化启示创作,驿馆题诗激励创作,所以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行旅诗。  相似文献   

3.
关于卢纶的作品,《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卢纶诗集》十卷,王尧臣《崇文总目·别集类》著录《卢纶集》十八卷、《卢纶诗》十卷,冕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卢纶集》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著录《卢纶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  相似文献   

4.
鲍照的行旅诗承载了许多感伤因素,少峻洁之气,厚涩深沉,很少抒发高蹈理想,行路难的思想贯穿鲍照的整个行旅诗创作当中。鲍照行旅诗体现出沉郁深秀、凄清苍凉的风貌。鲍照行旅诗抒发了羁宦倦旅的愁绪,表达了思乡归隐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出寒士的真实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鲍照的行旅诗承载了许多感伤因素,少峻洁之气,厚涩深沉,很少抒发高蹈理想,行路难的思想贯穿鲍照的整个行旅诗创作当中。鲍照行旅诗体现出沉郁深秀、凄清苍凉的风貌。鲍照行旅诗抒发了羁宦倦旅的愁绪,表达了思乡归隐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出寒士的真实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6.
羁旅行役是诗歌创作的传统题材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的创作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诗人作家都开始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开始寻找自我的生命体验。谢朓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由于受到人生际遇的影响,开始创作行旅诗,他所创作的行旅诗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萧统在《文选》中列入了他的9首作品,可见对谢朓所创作的行旅诗的肯定。以谢朓的被收入《文选》的这几首行旅诗这类文体作为立足点,从行旅诗的概念界定、思想情感和成就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咸通十哲是晚唐时期颇具特色的诗人群体,他们大都来自南方,出身贫寒,久经科场,涉迹边塞,留有描写塞外风光的边塞行旅诗,其中多有对边塞自然风光的独特描写、对社会现实及诗人心态的如实反映,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此类诗歌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做意境?顾名思议,“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绝句。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往往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图画,并抒发自己此情此境中的真挚感情;有的则描绘了典型环境里的人或事,逼真自然。这,就是诗的意境。我们讲古诗,必须领着学生进入这种意境,使学生读着诗句而情转意移,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乐在其中,动在其中,回味无穷。这就叫做再现意境,诱人神往。再现意境是小学古诗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的意境,论及者颇多。但见仁见智,确系永不褪色之话题。鉴于斯,笔者闲话一二,以凑热闹是也。 意境即境界。意:是指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是指经作者提炼而描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意境指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其主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天地。 唐代温庭筠《高山早行》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只用了十个字,就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山村秋景的图画。其间有破晓的鸡啼,有晨风中的茅舍,有西坠的  相似文献   

14.
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创作角度上看,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同客观景物相统一而产生的浑然相契的统一体。从鉴赏角度上看,意境又是读者在审美观照中,借以感受言外意、境外昧、弦外音,受到感染和陶冶的诱导物。正如王国维所言:“文学之工与不工,  相似文献   

15.
程嘉燧是明代徽州布衣诗人。他终生未仕,浪迹于山巅水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行旅诗。这些山水行旅诗善于撷取具有动态性的画面和动人的景致,皴染出自己的高情奇趣;以禅林佛寺为其重要意象,在参禅悟道中获得空静超脱的心境和高妙的艺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诗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游子为了某种外在原因、目的而在外奔波,与谢灵运为了体道适性遨游于山水的心境不同,这 种心境使他们观察自然景色的美的目光不同,观察方式与刻画自然的手段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代,外患频仍,范成大在宦途漂泊、登山临水之际,社稷之忧亦时时盘结于心,并在诗中艺术地表现为山川行旅与爱国主题、悯农主题的复合咏叹。  相似文献   

18.
“文人自古出西蜀”,在我国文学史上,四川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这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之外,也与人杰地灵的地理环境有关,还同他们互相之间的影响与继承密不可分。李白之于杨升庵就是如此。本文拟简单地探讨他们之间的这种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魏野是宋代的隐逸诗人,其送别诗由于浸润了诗人的气质和情怀而风采独具.独特意象的选取、别样情怀的流露、隐士形象的自我展示、苍茫和淡远意境的营造,这些构成了魏野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看到一幅好画,常常会赞叹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评价艺术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没有意境,或者意境有欠缺,就不能成为好作品。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有人干脆说是“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