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语境下 ,揭橥屠隆应世省己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抉择 ,勾勒出他由入世到厌世 ,由自我到无我到忘我 ,由自负到自恋到自渎的心路历程 ,从而在存在论意义上更加透彻地解读其诗文创作与诗学理论建构 ,探究封建文人在生存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心理结构意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揭橥屠隆应世省已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抉择,勾功出他由入世到厌世,由自我到无我到忘我,由自负到自恋到自读的心路历程,从而在存在论意义上更加透彻地解读其诗文创作与诗学理论建构,探究封建文人在生存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心理 结构意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揭橥屠隆民省已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抉择,勾勒出他由入世到世,由自我到无我到忘我,由自负到自恋到自渎的心路历程,从而在存在论意义上更加透彻地解读其诗文创作与诗学理论建模,探究封建文人在生存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心理结构意向。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个性思潮的影响,明代中晚期小说呈现出士人强烈的自恋心态,主要表现在"自炫才华"与"自娱游戏"等方面。产生这种自恋心态的原因主要在于士人对自我价值的强烈关注、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与评价及其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求等。  相似文献   

5.
元代扈从文人群体,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馆阁文臣组成。他们在扈跸途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诉求。歌颂"华夷一统"、渴望建功立业以报知遇之恩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对"远游"情结的抒写,其实质是对一种理想的完满人生境界的追寻和精神家园的回归。旷日持久的扈从生活激发了文人深藏于心的安土重迁意识,而政治歧视、文化冲突、环境差异又放大了家国之思。元代政治的痼疾,使传统价值观备受挑战,成为困扰扈从文人的两难选择,最终导致群体的裂变。  相似文献   

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英国短篇小说现代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本文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镜像与双我方面,详细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自恋情结的体现,并归纳总结其中的自恋情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8.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宋代文人的地位,导致他们除了具有与其他朝代文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心态以外,还具有一些与唐代或者其他朝代所不同的文化心态,本文试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分析宋代文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魏晋间盛行玄言诗的现象颇令后人不解,于是各种说法纷至沓来。我们觉得,作为文人心灵产物的玄言诗的产生乃至盛行,与当时文人心态的玄化密切相关,从先秦至汉末,自三国至西晋,文人的心态由积极仕进到疏离政治,追求人格独立,最后走上远离世俗的玄远境界,玄言诗正合此境。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晚明人心态呈现复杂的矛盾两面性,概括为:小品中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解放与放荡不羁的精神与八股之呆板相冲突,人们为生存,又不得已而为之;清心寡欲与纵情声色;风流得意与惆怅忏悔。  相似文献   

14.
15.
回眸近代以来国人在文化问题上的心灵轨迹,可以大体上做出如下刻画:由于现代性的刺激,国人实现了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但是现代性维度使文化自觉沿着自否性的路径展开,使国人陷入了文化自卑。后现代维度的确立,为文化自觉实现由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文化自卑的另一个极端即文化自负,防止由"西方中心论"跳到"东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6.
舒伯特<小夜曲>开头部分钢琴伴奏所营造的回声效果,是创作者精神气质上"自恋"的一个鲜明表征;歌词中对爱的热烈追求及感伤迷惘,意味着创作者对极端个人的自恋主义的摆脱;<小夜曲>后半部分,焦急、渴望、冲动的曲调,使生命在"忘我"中与宇宙融为一体,衍化为充斥于天地之中的"大美",象征着创作者对自恋情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俚词可视为“游戏文学”,其风格突破了传统言志载道“经典文学”庄重典雅的模式,呈现为戏谑调侃的面貌。宋代文人以“游戏”姿态大量创作俚词,是他们特定心态的流露。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儒家教条,有些因无法进入统治阶层而放浪形骸,有些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寻求自适。而士人心态的消极化,正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恋土、狭隘、保守、自足是农业文化心态的封闭性的四种表现。农业文化心态对渭南乃至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更新观念是渭南乃至西部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