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虚构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美国士兵尤索林想要回家,但怎么也逃不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阻碍,后来他终于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合理,其实荒诞;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却对你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说发展史》毛信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约瑟夫·海勒虚构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美国士兵尤索林想要回家,但怎么也逃不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阻碍,后来他终于明白,“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合理,其实荒诞;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却对你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刘晓歌 《大观周刊》2011,(9):44-44,34
约瑟夫·海勒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他的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荒诞派,而且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萨特认为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约瑟夫.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分析了军规影响下的三种人;第三部分集中介绍约瑟连寻找自由的过程。最后一步简单地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朽木 《传媒》2002,(6):21
据说如今传媒——我这里主要指地方传媒,刊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东西正在多起来。好得很。一个证据便是批评报道、“问题新闻”的增多。看看现在的一些地方传媒,隔三差五便有“抨击性”、“揭露性”的报道出现,热闹得很嘛。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读出笔者的不恭乃至不以为然之味。说实在话,对以上这类现象作出不加分析的乐观的估计,我还真的不尽苟同。批评报道多不多,我说不少;批评报道多了好不好,我说太好了。问题是真的多吗,真的好吗?甭说  相似文献   

5.
对"主义"的批判要适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图书馆学而言,“主义研究”非常重要,缺乏“主义”,图书馆学的思考则丧失一种彻底精神和整体思考。图书馆学“主义研究”的实质是“学科研究”,除了受“定量研究”者批评外,还要受到同属于“定性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批评。这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但如果对“主义”批判过度,则会出现学理研究的“浮躁”。所以,对“主义”的批判要适度,简单地否定“主义”,其结论必将失之偏颇,存在“主义”批评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节日才是真正的节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办节日?人造节日泛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王八节、板栗节、裤子节、猪王节、葵花节、双胞胎节……目前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造节风”。就连一个地方开始打鱼了,也要搞一个开渔节。其实,2004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批评广西某地举办桃花节,花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一时在全国刮起批评“公款追星”之风。然而,好景不长,此风又有所抬头。乱“节”渐欲迷人眼。不仅节日名目繁多,重复办节也是举不胜举。据报载西部某省2003年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节日有上百个,仅…  相似文献   

7.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8.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9.
世界真奇妙,妙就妙在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不但有联系,而且一旦你看到了这样的联系,会幡然猛醒,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书本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当读者们趋之若骛,这样的现象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它会引起我们深入思考。但是,这样的“深入思考”,却与导致它的那本平庸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思考能力原本就具备的,思考力可以从任何相遇的东西中碰撞出火花,这绝对不是所阅读的那本书的功劳。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一向认为,经得起“怀疑”这个程序证伪的东西才是靠得住的东西——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怀疑”就是炼金的火。虽然很多时候“怀疑”让人讨厌,让人避之惟恐不及。 《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第四稿已于日前完成,近期内将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个条例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了明确规定,创新地提出了“记者有怀疑权”这一理念: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中享有知情权、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地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12.
“有理有据有节”,是当今批评报道的三条原则。所谓理,指报道中讲的道理,是报道的思想,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给被批评者行为下的结论。所谓据,是批评的依据,包括法律:政策及道德准则上的依据和事实的依据。而有节则是指批评的程度,把握的分寸,是批评的节制,是最易受批评者主观左右的,因此“有节”也是批评者思想上最应绷紧的一根弦。“有节”为什么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3.
“快打开电视,别忘了看曝光台!”“走着瞧,咱们曝光台上见!”近一时期来,在家庭,在街头,在机关,“曝光台”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曝光台”不过是河南电视新闻中一个批评“脏乱差”的栏目,今年四月创办.迄今也不过播出十几期,何以有如此的轰动效应?这的确引起我们的思考: “后台”硬——上下同欲者胜。新闻批评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年,新闻界饱尝发批评稿的苦头。不要说重大尖锐的批评了,就是轻描淡  相似文献   

14.
徐立军 《视听界》2013,(1):124-124
玛雅人预言的“末日”已经过去了,我们的日子还在接着过下去。虽然谣传显得荒诞无稽,但并不妨碍商人与大众以此作为“消费”。其中,让人重温“向死而生”的哲语就是这一谣传最具建设性的正能量。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思考死亡,则是精神上的一次飞跃。在2013年开启的时候,电视人都来重新思考一下电视的末日吧!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成名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使黑色幽默广为人知,也使美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海勒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怪诞的小说世界,从而生动、有力地揭示了荒谬的社会现实。《得过且过》是海勒的一部小说集,遗憾的是海勒生前没能发表,海勒离开多年之后,经后人学者的整理而出版。该部小说集涵盖了  相似文献   

16.
何谓“边缘处思考”?我们就是从思考对象的定义或规范中走出来,远离思考对象的中心,跳出思考对象的“正统秩序”,从思考对象的边缘处尽可能把自己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边缘处思考并不是离经叛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环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从思考对象的边缘出发,我们这些研究者适度摆脱了那些固有的思维程式的约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直面思考对象的整体,在思考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建立起研究者的“帐篷”。当然,边缘处思考并不意味着对中心对象的忽视,反而只有在对中心对象有了清晰明确地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边…  相似文献   

17.
电视传播中的低俗化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从学理层面上说,对低俗问题的批评在电视批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层面上,这种批评将作为对电视传播的监督和校正长期存在下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正像经典作家指出的那样,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批评低俗化,不能简单停留在道德批评和行政批评的一般意义上,而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追问低俗化现象背后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原因。因为,对于低俗化的批评,不管是侧重于伦理的追问还是学理的批评,只要看到了电视传播的现象背后的市场这支“无形的手”的作用,只要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道德愤怒和“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种批评触及到了要害和实质。一句话,对低俗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20.
在写下这一行标题的时候,我很想在“现象”二字的前面加上一个“怪”字,但最终没有加上,是因为对这种现象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为什么?话题不妨先扯远一点。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不应该忘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忘记我党的三大作风,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我们党就是依靠这个宗旨和这三大作风赢得了天下,赢得了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