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通过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集了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走向世界的几乎全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截取大陆高校38所高校(60篇以上的产出量)和9所香港澳门高校(90篇以上的产出量)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核心机构,对其发文量、高层次文献比例、发文较多的学科领域/主题以及合作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反映我国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国际性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全面收集我国高校人员主持或参与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论文。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TDA和UCINET分析软件,对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国家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以展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国家合作实况。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中国际核心期刊专题数据库SSCI和A&HC.收集了我国高校研究人员截至2009年主笔或参与合作完成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在对总体数据进行各年统计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在引文量、引文期刊、引文年代、被引作者及高校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剖析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国际性的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简称WoS),全面地收集中国高校作者在1956-2008年间主持或参与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论文,并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时这些论文在序化的基础上从各年文献量,论著者所在国家和地区,文献类型、论文语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以期多方位地反映和展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走向世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2000~2006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从论文年代分布、核心期刊发文率、各学科领域论文分布、论文被引频次分布、作者被引频次分布、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转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比较客观地揭示和描述了新世纪初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既面向世界又独立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因此获得了充分发展并取得了辉煌业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注重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为学术繁荣发展强本固基;坚持开放包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强化学术规范,为知识生产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植根本土实践,专注于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服务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了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走向世界的几乎全部的棱心期刊研究成果.主要从学科主题的年代、学科主题中图法学科分类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分析,以此反映出中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中的研究对象、主题及主要的研究内容等现状。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物质、人才资源更趋社会化和综合化,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根本要求。在不影响大学传统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支撑创新性科研活动的科研平台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之研究效率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0-2003年期间教育部直属68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评价结果,本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探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低下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选择国家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个考察视角,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一流高校的研究实力遥遥领先,北京、上海、湖北和江苏等省市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老牌高校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各层次类型高校之间的差距悬殊。课题和获奖方面的分布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相对于课题分布来说,获奖集中于一流强校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研究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或许还预示着对课题立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科生科研是令所有专业本科生受益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经历之一。对259位完整参与过至少一次科研活动的人文社科本科生的科研效能分析发现:不同背景的学生,科研效能存在显著差异。控制学生背景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团队负责人和参与科研次数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技能影响最大;与导师的接触程度和是否团队负责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影响最大;对读研与从事科研的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与导师的接触程度和导师风格。为了提高人文社科本科生科研效能,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学生科研参与次数;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可尝试建立团队负责人轮换机制,丰富科研体验。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概念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较为规范的理解和厘定.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到来之际,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分是学科的划分,而非实践的划分.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求各门知识共同起作用.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忽视、轻视、远离甚至歧视、挤压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新世纪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改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的状况,积极促进其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坐落在长沙市中心,占地面积600余亩,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宜人,被评为同林式营院.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自1999年下半年启动以来,一直得到高校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界的热情支持和高度关注。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来看,也从当前这项工作进展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九五"期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十五"期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工程。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与总体目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评价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水平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主要是看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使高校教师陷入到论文和科研经费"GDP崇拜"的旋涡之中。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对策是: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建立独立的学术组织,推进学术自评自律;取消期刊等级制,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认为人文社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要考虑到毕业后的去向、自由度这两个层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切忌大而无当、浮泛不实。所选“点”应该是有新意的、关键性的和前景广阔的“点”;同时,科研论文选题要把“点”置于“面”的整体之中予以统筹考虑,尽量做到选题系列化和小中见大。科研论文的创新要努力实现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和观点新这四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方法论,即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主义的方法论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客观性,通过事物的现象来研究其原因与效用,它把教学现象作为教学论的研究的对象,这样便形成了观察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以及解释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解释主义的方法论注重事物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项人文的、精神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于"学以成人",这样便形成了以"观察—访谈—描述—解释"为组合的"课堂志"方法与规则。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试图调和功能主义的客观立场与解释主义的主观立场之间的矛盾,强调能动者与社会客体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它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和学生能动者与教学资源及规则的互动所形成的二重性结构,这样便形成了透过主客体互动分析来洞察教学活动背后普遍的所谓教学二重性结构的方法与规则。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规则一方面受到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规则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则贡献了具体学科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