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反哺"是当今多元社会中形成的一种逆向的文化传承现象,网络的发展使其愈加普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挑战着教育者的权威和教育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文化反哺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传统纵向传递式的代际关系受到了猛烈冲击,网络使文化传递方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反哺"现状和"文化反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寻求一种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反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年长一代向年经一代进行文化吸收、学习的一种反向文化传递方式,是一种“后喻文化”。它的出现,既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老师的“绝对权威”、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行为方式提出了挑战,又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代沟”的弥补、大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的激起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抓住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建立新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等来提升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红”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事物.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成长环境等原因,成为关注“网红文化”的主要人群之一.根据对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心化和单向输入方式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应以正面引导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借鉴发挥“网红文化”...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用关系,致力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两者的融通需要置入“一”与“多”、“分”与“合”、“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之中。在“一”与“多”的关系中,阐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实践要求;在“分”与“合”的关系中,说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理解视角;在“红”与“专”的关系中,透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首先应努力解决当前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现实困境,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其次应构建“宣讲—服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加强“三全育人”,创建红色文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红色文化融入后得到拓展,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建和方法创新。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吹响地域文化号角,形成引领思想的“文化圈”,开展地域文化调研,铸造淬炼精神的“文化炉”,搭建地域文化平台,建设弘扬美德的“文化场”,注重地域文化创新,凝聚奉献社会的“文化魂”等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经济学成本视角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的成本分析,揭示了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用“无底洞”观念及其问题,详细描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陷阱”、“机会成本”和“资源最优化利用”等现象和问题,指出高校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观念,并为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现最佳配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反哺是在文化传承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和必然性,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法律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心理素质和品德能力,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具体的物质体现和精神内涵。唐山红色文化传承在当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应从WSR系统方法论的“物理”“事理”“人理”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进一步提高唐山红色文化传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践环节、方式、评价等存在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回归生活、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以社区化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步入网络时代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网红文化”也随之迅速兴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文化,同时他们也是最熟练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首先受到“网红文化”影响的群体。而“网红文化”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含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因此“网红文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有挑战。高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事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人文主义”、“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理念等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能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具有高校特色、高校风格、高校气派的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自信为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对于新时代历史方位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坚定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前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践行文化自信,也必将有力促进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文化传承艰巨使命的“执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是出于传承民族文化精华的考虑,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必要举措。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表现出课程效果不佳、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有效衔接、融入过程机械化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根本,找准二者的融合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充斥下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教育无痕”的大爱思想观迁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无痕教育观”,阐述了“无痕教育观”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无痕教育观”的途径和方法,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文化充斥下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教育无痕”的大爱思想观迁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无痕教育观”,阐述了“无痕教育观”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无痕教育观”的途径和方法,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的“双主体”理论是一个热点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传播学的理论范畴,因此也必然存在“双主体”现象。用传播学“双主体”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开创一条新的工作思路,探索出符合传播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章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了分析和探讨。并针对这种“失衡”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认为正确认识这种“失衡”现象,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校园”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目益成型,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校园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特点,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