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旅欧回国后的奔波辗转及其爱情、婚姻情况为线索,反映了抗日战争最初几年一些知识分子生活上的混乱无序和心理上的沉浮变迁。书中讲述了方鸿渐人生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体现了作者钱钟书对人生、对命运深层的思考,蕴涵着一种更为沉重更为理性的世界观。文章从方鸿渐的事业和感情经历入手,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分析来探求作者的悲剧观,即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围城》具有的丰厚深邃的内涵。本文呈现的是关于《围城》的多侧面、多角度的读解,亦可表现《围城》的多义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方鸿渐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西方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对他的教育、家庭、婚姻、事业等进行分析:因为他心怀美好所以去追求,卷进了一个又一个"围城";但虚妄的结果又致使其拼命的冲出"围城",这是《围城》的主题意识,也是人类普遍的"企慕"心理: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与希冀使得人们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失望。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对待人生的态度:"短期的积极,长期的消极,因为现实与希望之间有距离",人们应该利用这种"积极"去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现代文学大儒钱钟书所著的《围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大胆地推论了《围城》之源在“红楼”。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辛辣幽默的讽刺笔调,从笑声中体味作品彻底的悲剧意味。《围城》中的教育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知识分子愚味、落后、可笑,带有全社会的性质。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和当时社会人生的悲剧性。但没有开出有疗效的药方,表现出它彻底的悲剧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的知识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们开始解放思想、大胆追求爱情、主宰自己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现代思想意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她们身上的超前意识.然而由于她们自身的缺陷、传统的束缚,以及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制度的约束,使得她们最终难逃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悲剧命运,还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中心其他人物的悲剧,展示了人性弱点与人心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贯注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深沉关切和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12.
13.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围城》     
<正>《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15.
中式大片自2000年《卧虎藏龙》上映以来,已有十年历史。以2007年为界,前期的影片曾一度陷入困境,2007年影片开始出现转折,展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7年以后的影片基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呈现出新的美学走向:融商业片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主旋律片的教化功能及艺术片的电影美学追求为一体,从"感目"的层次上升到了"会心"与"入神"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名优之死》,以清末名伶刘鸿升为原型,讲述了京剧老生刘振声的生命悲剧、艺术悲剧和青衣刘凤仙等优伶艺人的人生悲剧,塑造了刘振声德艺双馨的艺人形象以及萧郁兰和左宝奎等进取、正直的艺人形象,演绎出在梨园优伶的职业桎梏、女性艺人的生存困境、封建社会的层层枷锁下,旧时代梨园艺人悲惨命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刘婧 《考试周刊》2011,(17):36-37
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深切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威利·洛曼在人情淡薄的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以及最终自杀的悲剧人生。不同于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戏剧,《推销员之死》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围城》和《天边外》普遍存在的围城现象,两部作品在围城结构模式及人与“城”的关系之间的差别,尝试对人生困境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赋予了“围城”以深刻的哲学意蕴,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