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3.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5.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韩辉 《考试》2009,(5):108-108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在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上也属于衬托的一种,鉴赏一方面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所谓的乐景的,要突出“乐”;另一方面要具体详细地分析诗人要表现的悲哀感伤的情绪是怎样的,二者要结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既出于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深刻了解,又由于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鲁迅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对于这一形象,鲁迅自己也深感满意,他曾经对孙伏园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像陈士成一样,梦想着“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鲁迅:《白光》)由于这种愿望太强烈了,孔乙己混淆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界限,在生活中处处以士大夫自居。平日里,他总是穿着长衫,尽管“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了”,但他不肯脱下来,…  相似文献   

9.
(一)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行将土崩瓦解的清朝末年,他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的遭遇是十分悲惨的。在小说《孔乙己》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场景——那有限的几个生活场景是充满了喜剧气氛的。正是在那充满了喜剧气氛的场景里,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辛酸悲惨的活剧。孔乙己始终是遭人嘲弄的,在周围人们的哄笑声中,我们看到了他那“身材很高大”却显得十分卑微的身影,窥见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思想性格和空虚的灵魂。孔乙己之所以常常遭到人们的嘲笑,主要是由于他自身的畸形,同时也是由于社会的病态。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叙述孔乙己可悲可笑的故事上,作者自始至终紧扣住对孔乙己所受的思想毒害进行探索,并且对  相似文献   

10.
话题由来同学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快乐就是快乐,悲哀就是悲哀,快乐绝不等于悲哀,悲哀绝不等于快乐。但是在文章中,却可以用快乐写悲哀、用悲哀写快乐,效果反而要突出,这就是“反衬”手法。下面请看课文中用快乐写悲哀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1.
朱碧茵 《成才之路》2011,(15):82-8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作者用喜剧因素写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而孔乙己人物本身的形象丑与艺术美的成功结合,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对背景环境的描写使用了多角度描写的艺术手法,这些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孔乙己》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个短篇小说。它虽然没有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给读者以“站起来”的感受。笔者尝试着对其艺术特色阐释如下,以求教于行家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13.
既出于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深刻了解,又由于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鲁迅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对于这一形象,鲁迅自己也深感满意,他曾经对孙伏国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相似文献   

14.
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悲凉。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可以说《孔乙己》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的经典短篇《孔乙己》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一,小说通过对孔乙己人生际遇的叙写,塑造了一个寒碜破败、潦倒穷困的旧知识分子形象,给接受者呈现出深刻而又多元的主题意义。就整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而言,作者白描手法的娴熟运用,对于全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和价值。白描原属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之一,亦称"白画",后用来指称写作技法,是"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勾勒对象的特征"(《现代文章写作教程》)。鲁迅先生在《作文秘  相似文献   

16.
既出于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深刻了解,又由于自己精深的艺术造诣,鲁迅为我们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对于这一形象,鲁迅自己也深感满意,他曾经对孙伏园说,在自己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已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_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但作者在对孔乙已断腿后的描写中,这件举足重轻的长衫却不  相似文献   

18.
1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藏匿在旷野草丛里的蝈蝈此伏彼起地叫着,风吹得杨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不时从远处的村落里传来鸡鸣犬吠……如这时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置身在这旷野中,感到的却不是喧闹,反而是分外的宁静。再有,一个人在极度高兴的情况下,竟不是放声大笑,而是失声痛哭;在异常苦痛悲哀的时候,又不是失声痛哭,反而是放声大笑。……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启示作家自觉地把它运用到创作中去,以增强文艺作品的特殊表达作用。象前一种情况。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20.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教学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时,我先提了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这里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学生1:因为主人公回家时“雨雪霏霏”,天气寒冷,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覆盖了回家的道路。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他的回家显得非常艰难,不能很快到家。学生2:因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不仅道路泥泞,步履艰难,而且是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