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道古代数学名题,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嘱咐他的三个儿子:“我已不久于人世了、家里没什么东西给你们留下,只有畜牧场上的19头耕牛。你们三人分吧,老大分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分得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分得总数的五分之一。”说完后老人就死了。请你求出老大、老二、老三分别能分得多少头牛?解法一:借来还去。很明显,我们不能把牛杀了再分,不妨向别的养牛户借来1头牛。这样就是(19+1)20头牛,根据各自的分率,老大应得(20×12)10头牛,老二应得(20×14)5头牛;老三应得(20×15)4头牛。最后再把借来的1头牛还给别的养牛户。解法二:连…  相似文献   

2.
袋鼠妈妈和3只小袋鼠逛商店。他们买了饼干、饮料和苹果。 那就把15个分给你们拿吧!老比老二多1个,老比老三多1个。苹桌>\大要\二要f妈妈,别急,我们也有小口袋呀∥一。/这么多东~l西,怎么多\、带回家 \瞩7 这该怎样分呢?袋鼠哥哥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分法。·趣味数学·答案 怎样分装苹果:袋鼠哥哥先分给老三1个,老二2个,自己3个。余下的苹果再平均分成3份,每个袋鼠各分1份,即(15—1—2—3)÷3=3(个)自己分得3+3:6(个)老二分得2+3=5(个)老三分得1+3:4(个)怎样分装苹果@水青 @裴庆先…  相似文献   

3.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几何中重要的、常用的定理,当然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现撷取几道中考试题,让我们浏览一下它的“风采”!例1(湖北十堰市,2005)图中的螺旋形由一系列直角三角形组成,则第n个三角形的面积为.分析:本题应先用勾股定理求出OA1,OA2,OA3,…,再依次求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对一系列的面积值加以考察,找出其规律.解:由勾股定理得:OA1=#2,OA2=12+(#2)2#=#3,OA3=12+(#3)2#=2,…S△A1A0O=12·A1A0·A0O=21×1×1=21,S△A2A1·O=12A2A1·A1O=21×1×#2=#22,S△A3A2O=12·A3A2·A2O=21×1×#3=#…  相似文献   

4.
瞿炜 《当代电大》2004,(8):93-96
例 1 已知x =π =3 14 15 92 6… ,求近似值x1=3 14 2 ,x2 =3 14 2 8的误差限、准确数字或有效数字。解 由 Δx1=3 14 2 - 3 14 15 92 6… <0 0 0 0 4 1ε1=12 × 10 -2由定义知x1是具有 4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 ,x2 是准确到10 -2 位的近似数。若只给出近似数x ,x为四舍五入得到的有效数 ,则可直接求出误差限和有效数字。例 2 求近似数x =0 2 4 80 × 10 2 的误差限和有效数字。解 因x=0 2 4 80× 10 2 为有效数 ,其误差限 :ε1=12 × 10 -4× 10 2 =12 × 10 -2它是具有 4位有效数字的近似数。例 3 已知近似数a=1 2 86 4 ,b =0 6 35…  相似文献   

5.
0 .9<1还是 0 .9=1 ?这是一个早有定论的老问题了。但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还是模棱两可 ,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几种推算 0 .9·的值的方法 ,供广大教师参考。   1 性质推算法   0 .9·=0 .99… =9×0 .1 1… =(1 0 -1 )× 0 .1 1…=1 .1 1… -0 .1 1… =1 .   2 简单推理法   19=0 .1 1… =0 .1 ·   29=0 .2 2… =0 .2·  ……   89=0 .88… =0 .8·  由上可看出 ,当分子是 9时 ,则 99=0 .9·,亦即 0 .9·=99=1 .   3 扩倍计算法  ∵  19=0 .1 1… ,  ∴  19× 9=0 .1 1…× 9=0 .9·.  即  0 .9·=19× …  相似文献   

6.
1·51.提示:不难推得原式应为1234×56.2·44.提示:小长方形的长+3×小长方形的宽=14,小长方形的长-小长方形的宽=6.解得S小长方形=8×2=16.S大长方形=14×(6+2×2)=140,S阴影=140-6×16=44.3·55.提示:机器松鼠每跳12步就回到原来的位置.因为1949=162×12+5.故甲机器松鼠顺时针跳1949步时,跳到了标有数字5的圆圈,而2005=167×12+1,故乙机器松鼠递时针跳2005步时,跳到了标有数字11的圆圈.4·1.提示:272=3·1·42857·,循环节的长为6,而2005÷6=334……1,故小数点后第2005位上的数字是1.5·36154.提示:原式=(1+3+5+7+9+11)+16+112+210+310+…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 ,笔者为一所学校六年级数学计算能力测试命题 ,其中一道题是 ( 3÷ 1 1 +2÷ 7+1÷ 2 )× 1 54,学生计算情况如下 :1 .( 3÷ 1 1 +2÷ 7+1÷ 2 )× 1 54  =0 .2 ·7·+0 .2 ·8571 4 ·+0 .5)× 1 54=……2 ( 3÷ 1 1 +2÷ 7+1÷ 2 )× 1 54  =( 31 1 +27+12 )× 1 54  =( 421 54+4 41 54+771 54)× 1 54=1 631 54× 1 54  =1 633 .( 3÷ 1 1 +2÷ 7+1÷ 2 )× 1 54  =( 31 1 +27+12 )× 1 54  =31 1 × 1 54+27× 1 54+12 × 1 54  =42 +4 4 +77=1 63据统计 ,有 54%的学生采用方法 1。究其原因 ,是学生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相似文献   

8.
本试卷分第 卷 (选择题 )和第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共 15 0分 .考试时间 12 0分钟 .第 卷 (选择题 共 40分 )注意事项 :必要时可以使用下列物理量 :真空中光速  c=3.0× 10 8m/s        万有引力常量  G=6.7× 10 - 11N· m2 /kg2普朗克常量  h=6.6× 10 - 3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道数学名题,经常出现在小学的课外读物上——相传一位富商临终前把他的11颗珍珠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他说:“老大分1/2,老二分1/4,老三分1/6。”后来老人去世了,三个孩子怎么也无法按照遗嘱来分配珍珠,就求教于当时的数学家歌西。歌西听完分配方案,沉思了一会儿,就把自己的一颗较小的珍珠放了进去。这样,老大分得了6颗,老二分得了3颗,老三分得了2颗,还剩下一颗较小的,歌西就收回了那颗珍珠。后来,人们把这种分法称作“歌西分配法”。歌西解法给人们的表面印象: 若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求算,三  相似文献   

10.
如图 1 ,构造腰长为 2 ,顶角为 2 α( 0 <α<π2 )的等腰△ ABC,则△ ABC的面积 S=12 × AB× AC×sin 2α=sin 2α.过 A作 AD⊥ BC于 D,则 D是 BC的中点 ,且∠ BAD=∠CAD=α,则 AD=AB·cosα=2 cosα.又∵△ ABD与△ ACD的面积相等 ,∴△ ABC的面积 S=2· S△ ABD=2× 12× AB× AD×sinα=2 sinαcosα,∴sin2 α=2 sinαcosα.易证 α不是锐角时 ,上式仍然成立 .正弦二倍角公式的构造证法@刘品德$广东省江门市江海中学!529000…  相似文献   

11.
题目 :将一铁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 ,测得其重为4 .90N。现将铁块浸没于 2 0 0g稀硫酸中 ,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3.92N ,液体的密度为 1.4 0× 10 3kg·m- 3,求该稀硫酸溶液中溶质H2 SO4 的质量 (注 :铁的密度为 7.80× 10 3kg·m- 3)。错解 :设反应后剩余铁的体积为V .F拉 +F浮 =G F拉 + ρ液 gV =GV =G -F拉ρ液 g =4 .90N - 3.92N1.4 0× 10 3kg·m- 3× 9.8N·kg- 1=0 .0 71× 10 - 3·m3  剩余Fe质量为 :m余 =ρ铁 V =7.80×10 3kgm- 3× 0 .0 71×10 - 3·m3=0 .5 5 4…  相似文献   

12.
数学讨论课     
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例三个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6块以后,三人剩下的总块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梁老师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过了一会儿,甲同学说:“既然三人剩下的总块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那么三人吃去的总块数就等于两人开始分得的总块数。已知每人吃6块,只要用三人吃的总数除以2即是每人开始分得的块数,再乘以3得到总块数。列式6×3÷2×3=27(块)。”乙说:“如果把每人分得的看作单位‘1’,那么每人剩下的便是13,每人吃去的6块占他分得块数的23。这样6÷2=3(块),就是他开始分得的13,…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贵刊92年第二期刊登的万如英同志的“有趣的两个数”一文,颇受启示。经笔者探讨补充如下: 万文所选的两个数,属于“数型”问题,探讨此类问题能把算术与数论和代数相互联系起来,可以发现特殊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获知数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内容,这对教师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数型问题趣味性强,新意浓,它包罗万象,无固定的模式可套,无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必须要考察具体数字模型,寻找出规律,方可趣题妙解。如,由观察特殊数型1 1/2+3=1 1/2×3,1 1/3+4=1 1/3×4,……可以获得:(1+1/n)+(n+1)=(1+1/n)×(n+1);由考察数型1-1/2=1×1/2,2-2/3=2×2/3,……可得:n-n/(n+1)=n×(n/(n+1));由研究数型1 1/3+2/3=1 1/3÷2/3,2 1/4+4/3=2 1/4÷  相似文献   

14.
对“分牛”问题解答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题1:古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1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总数的1/2,老二分得总数的1/4,老三分得总数的1/6.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三兄弟为此一筹莫展,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吗?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不借”也能解》一文,对我在2004年第10期上发表的《“有借有还”问题要合乎科学性》一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我认为该作者的立论是错误的。再以“把17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占1/2,老二占1/3,老三占1/9。三人各得几匹马”为例,分析《“不借”也能解》一文的立论为什么是错误的。1.直接判断(或是分数乘法) 老大:17x1/2=8 1/2(匹);老二:17x1/3=5 2/3(匹);老三:17x1/9=1 8/9(匹) 而《“不借”也能解》一文认为老大  相似文献   

16.
在一本奥林匹克数学书中有这样一道趣题 :图 1将 0到 9这 10个数字分别填在图 1的 10个黑点处 ,使相邻两数的乘积加 1都是完全平方数 .分析与解 我们用枚举的方法 ,凑数如下 :0× 1+1=12 ,0× 2 +1=12 ,… ,0 × 9+1=12 .又 1× 3+1=2 2 ,3× 5 +1=4 2 ,5× 7+1=6 2 ,7× 9+1=82 ,且 2 × 4 +1=32 ,4 × 6 +1=5 2 ,6 × 8+1=72 ,还有 8× 1+1=32 .图 2由此我们可得图 2 .仔细分析一下上述凑数的结果 ,发现如下三个有趣的性质 :(1) 0乘以任何数a再加 1,总是完全平方数 1:0 ×a +1=12 ;(2 )相邻两个奇数的乘积加 1是完全平方数 ;(3)相邻两个…  相似文献   

17.
一、根据“定义”求解例1求KAl(SO4)2·1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析与解:KAl(SO4)2·12H2O是结晶水合物,化学式中的“·”表示“含有”之意。在求解其相对分子质量时,用“+”而不能用“×”,即相对分子质量=39+27+(32+16×4)×2+12×(1×2+16)=474。二、根据采用的“标准量”求解例2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设两种分子中的S、O原子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硫原子质量的312为标准,则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两种分子中的S、O原子的质量也应相等。设一个S原子和一个O原子的质量分别为a和b,则有:a+2b=na+3b=m…  相似文献   

18.
作业中,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题: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双曲线右支上有一点P使∠F1PF2=π3,且△F1PF2的面积等于23姨,又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求双曲线的方程郾部分同学采用了如下解法:解:设双曲线的方程为:x2a2-y2b2=1(a>0、b>0)∵离心率e=ca=2郾∴c=2a,故b2=3a2∴双曲线方程可化为:x2a2-y23a2=1设P(x0,y0)则x02a2-y023a2=1……………………①∵S△F1PF2=12PF1·PF2sin∠F1PF2=23姨即12PF1·PF2·3姨2=23姨∴PF1·PF2=8由焦半径公式得PF1=ex0+a,PF2=ex0-a∴e2x02-a2=8故x02=a2+84…………  相似文献   

19.
悟空分牛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来到了一座山庄,见不少人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什么。他们上前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老庄主不久前去世了,留下一些家产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其他的都已按老庄主的要求合理分配了,惟独还有11头牛没分配,因为按老庄主的要求,老大要分12,老二要分13,老三要分112。三兄弟怎么也不会分。大家正想着办法呢,可谁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八戒一听,咕噜着道:“11的12、13、112都得不到整数啊,再说,老三还分不到1头牛呢,除非杀了分,看来是没有其它办法了。”悟空虽也有些好奇,但已盘算过了,三兄弟分得的总和是12 13 112=1112,与“1…  相似文献   

20.
2002趣题     
新世纪第一年即将过去 ,现拟几道与数2 0 0 2有关的趣题迎接 2 0 0 2年的到来。题 1 :1 +2 +3 +…… +2 0 0 1 +2 0 0 2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 :因为 1、2、3、4、……、2 0 0 1、2 0 0 2这些加数是一奇一偶排列的 ,所以其中共有 2 0 0 2÷ 2=1 0 0 1个奇数。而 1 0 0 1是奇数 ,这说明所给加法算式中共有奇数个奇数 ,所以和一定是奇数。题 2 :计算 666…… 662 0 0 2个 6× 3 3 3…… 3 32 0 0 2个 3的积中各位数字之和。解法 1 :从 2 0 0 2位数退到 1位数6× 3 =1 8,1 +8=9从 2 0 0 2位数退到 2位数66× 3 3 =2 1 78,2 +1 +7+8=9× 2从 2 0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