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作人的美文<故乡的野菜>,不但在其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乃至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篇章.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美文的三点艺术特色,指出其在周作人美文创作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散文,其特点是小中见大,平凡中见奇巧。日常琐事,泛泛谈来,却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莱》便是周作人的散文佳作。它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 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野莱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但作者不去写故乡的风花雪月,偏以这最被“贱视”的野菜为题,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联想:“野菜有什么新奇?故乡的野菜又何以值得著文留名”?这个看来似平淡的标题,却以它新奇的寓意紧紧抓住了读者。你若接着读下去就会发觉,周作人笔下的“野菜”,亦不亚于松竹梅兰,竟有那么多的趣闻。 在作者心中,“故乡”,无疑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对故乡的一切,身居异地的作者无不感到怀念,野菜便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鲁迅二弟。其散文即使写平常小事,也往往涉笔成趣,舒卷自如,营造了一种冲淡平和、幽隽淡远的风格。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影响下,曾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包括俞平伯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语)。《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的三种野菜的追忆,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风情的深深眷恋。文中大量地引用童谣、中外文献记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电影学,来探讨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中一些未被世人关注的特点画面和声音的和谐交融;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从电影元素与周作人散文的关系,画面/视觉元素和声音/听觉元素与蒙太奇/结构元素等几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方法阐释周作人散文,从而能够从周作人的这篇美文中,获得审美新体验,探寻新意蕴.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致力于小品文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散文集中,以故乡风物、民间信仰为描写对象的民俗学散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民俗散文,在保持了小品文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特点:抄书与讲究趣味性.在确定了散文主旨后,依据自己追求趣味的审美原则,周作人一方面选取具有生活情趣、民间情味以及知识趣味的题材,一方面深入到文化、人类、历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大段摘抄他人原著,这使他的民俗散文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他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多热衷于谈“鬼”,这其中包括对“蛮性鬼”的科学剖析,对“专制鬼”的高度警惕和对“吃人鬼”的猛烈批判,对三种“鬼”的剖析的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统一在一种周作人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文化思考及其思维方式中,周作人的谈鬼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后,由得出的悲观结论转向了“闭户读书”和小品文写作,于是理解了周作人的谈鬼,可以为他后来的人生转向和文风转向提供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9.
说起故乡,我们会想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而那些离乡背井的人,最常想起的便是故乡的风土人情,每当回忆起故乡的特产小吃,没有不念念不忘的.文学家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从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回去过,他的散文作品就常常回忆起故乡的特产,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乌蓬船》是周作人1926年写的一篇优秀散文。乍读我还会真的以为这是作者应朋友之邀而写的一封“导游信”。当我们知道“子荣”就是“岂明”,是周作人,把收信人和写信人合二为一时,我们才会发现作者哪里是在“导游”,分明是假借“子荣”回故乡来重温故乡的旧梦,在故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野菜     
一样都是语言精妙、感情丰富的生活散文,一样都是出自现代文学大师手笔,一样都是写故乡的食物,所不同的是周作人围绕故乡的野菜展开到地方的民俗,化野趣为雅趣;叶圣陶则由藕与莼菜唤起了思乡之情,其情之深之切尽在其中。读了这样清隽秀雅的美文,朋友们是不是跃跃欲试呢?欢迎大家把对故乡食物的一些美好记忆也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周作人,不少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情景:一位身着长袍马褂,戴着眼镜的慈祥长者安祥地坐在洁净的书斋里,永远是那么平和冲淡地与友人共饮清茗或者谈论诗书。的确,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小品文之王”甚至比他的兄长鲁迅更具有传统的儒者和士大夫风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精致的读书人。 周作人与读书之缘和他的小品文一样,没有什么奇闻轶事,是那么平和恬淡,却又令人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对古希腊拟曲颇感兴趣,与同时代人相比,他对古希腊拟曲作了较多的译介。古希腊拟曲简短的篇幅,内容上“世相人情”的描绘,以及闲谈絮语的叙述方式,都与周作人热衷的“小品文”有深层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五年下半年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胡适在“五四”前夕写了独幕剧《》.2.周作人散文名篇《故乡的野菜》中所描绘的三种野菜是、、。3.“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这两句诗出自小说《_》....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日记》2013,(9):16-17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人生哲学、艺术思维形式和气质决定了他早期主要用散文言志抒情;深入骨髓的平等博爱形成亲切平易的“闲话”风格;情理愈真,文辞愈曲;他注重幽默趣味的尝试;小品文那空灵的艺术境界成为作者疲惫的现实挣扎后的一方净土。  相似文献   

17.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8.
一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还是他的小品散文,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名篇《乌篷船》广为人们传诵,曾经选进大专中文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而他的另一名篇《娱园》过去和近年来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都没有收过,最近在新教材的大纲(全国二年制《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增添这篇作品的篇目。这篇作品过去也少有人评论。读最近出版的《周作人美文精选》(作家出版社),觉得《娱园》确实是  相似文献   

19.
2003年6月,我在“天涯社区”(www.tianyaclub.com)“闲闲书话”版无意中见到一篇帖子,作者是互联网上有名的藏书家“木兆轩主人”。文中谈到他从友人“两暮轩主人”处购得胡逸民著《我的回忆》一书,是“一本香港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私印的小册子”,正文之后附有一篇周作人文章《闲话并耕》的影印手迹。经他查阅现已出版的各种周作人文集并《集外文》等,均未见收入,遂将之略作整理,以飨同好。因我此时正关注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而此文正涉及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这与周作人鼓吹的新村理想大有关系,因此如能证实此文确系知堂佚文,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重视文章的“味”,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他对别人文章的评价中,“味”都具有一种突出的文学价值。“味”不仅是我们理解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关键,更是我们研究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