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讲演,就是演讲,也叫演说,是当众口头发表言论的形式。讲演者一般事先写好讲稿,临场时宣读(讲);也有的事先不写讲稿,根据临场需要,发表即席(兴)演说,然后由记录人根据原话记录整理成演讲辞。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即兴演讲。这篇讲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部分作品流露出消极情绪。后来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并取得相当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一九四三年后,由于痛恨蒋介石政府的反动和腐败,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结束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相似文献   

3.
阅读背景材料。课前将闻一多先生牺牲的前后经过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借阅有关闻一多先生的书籍。这样,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及他在国民党反动派暗无天日、压制民主、制造恐怖的岁月里大义凛然、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   加强朗读训练。着重注意把握人称的变换。这篇演讲词一共运用了七种人称代词:我们、我、你们、你、他们、他、大家。这是因为讲演要看对象,而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要把握口语的特点。如“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什么事实拿出…  相似文献   

4.
<正>《最后一次讲演》是悼词,也是战斗檄文。据记载,现场的听众或屏息静听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被闻一多先生激动着、震撼着、鼓舞着,与先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演讲稿,《最后一次讲演》的针对性和鼓动性强,语言通俗,极具感染力。从整体看,整篇演讲词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李煌昭老师执教的《从果到因的三次探寻》着力分析作者推进论证的过程,先后讨论:为什么说李先生的牺牲是“昆明人的光荣”?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讲演记录稿,这大家都知道,可不少文章在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时,却忘了这一点。讲演,特别是即兴讲演,同写文章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它受时间、讲演时的环境气氛、听讲对象的观点、态度等诸因素的制约。闻一多先生这个讲演之所以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功,关键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上述几个因素。下面拟就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毛主席曾高度赞扬这位不屈的民主战士:“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次讲演》这篇闻一多先生的即兴演讲稿的教学怎样出新 ?如何选择切入点 ?怎样利用这一例强化“大语文”的观念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诸多因素,遂将课题定为《从〈最后一次讲演〉中学习演讲的语言》,也就是将全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演讲的语言”来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能力目标:   ①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  相似文献   

8.
<正>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演讲名篇,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写的是遭到国民党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反动派特务无理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即兴演讲。闻一多先生满腔义愤,痛斥了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勇敢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会后,闻一多先生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斯人已逝,生前的一腔正义化作一篇时代绝唱而传诵千古。我辈后人,每读此篇,无不为其热烈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语言所感染,那分明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先生满腔爱国热忱化作了一个个用鲜血写就的文字,俯仰于句逗间,让人激情澎湃,感慨  相似文献   

9.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讲演词,其辞格运用灵活多变,运用对比、连用、兼用、套用、递进等形式将辞格衔接起来,给人以美感享受,体现了演讲修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词。它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颂烈士精神的颂歌,是呼唤斗争的号角。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社会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追悼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特务分子的破坏捣乱,暗杀恐吓,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讲演。闻一多先生在热情而愤激的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辅之以不同语气,旗帜鲜明地贯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大大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的。地点是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至公堂的大会场。(现鲁迅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早岁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自幼沉静好学,学有根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文书,所作诗文,表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和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一九二一年,在应届毕业出洋留美时,他参加了同情教师“索薪”的罢考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学校又以写“悔过书”可不予处分为诱饵,令写“悔过书”。有一些人写了“悔过书”但他认为无过可悔,拒不悔过,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学校终于给了他“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一九二二年七月出国留美学美术。在美国他写了许多爱国诗文。一九二三年,印行了诗集《红烛》,这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导思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关心国内时事,同情人民所遭天灾人祸的疾苦,痛恨军阀的专横混战。一九二五年七月,闻一多留美回国,历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北平艺专和清华大学任教,并曾一度参加北伐战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诗集《死水》,参加了“新月社”。但是,他和一般的“新月派”诗人不同,他的诗富有现实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叫我谈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教学。我在文化大革命中间讲过这篇课文。那个时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帮八股;有些课文缺乏规范性,逻辑性不严密,语言经不起推敲,更没什么嚼头;还有的课文内容很好,但理论上太艰深了,不是中学生啃得动的。在这样情况下,《最后一次的讲演》被学生们特别地喜爱,他们自动地利用课外的时间朗读和背诵它,并且提出了一些我没有意料到的问题。一篇短短的讲演,在二十多年之后对青少年还有这么强烈的吸引力量,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不是一篇关在书斋里“做”出来的文章,它是一篇血写的  相似文献   

15.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讲演词,其辞格运用灵活多变,运用对比、连用、兼用、套用、递进等形式将辞格衔接起来,给人以美感享受,体现了演讲修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刘世友1946年7月11日晚,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于昆明的青云路口。深夜,噩耗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学生那里传出,云南大学立即沸腾起来了,人们悲愤交加,匆匆赶往医院。当第一批学生...  相似文献   

17.
洪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次讲演》。他要求学生能像闻一多那样慷慨激昂地讲演。一名学生站起来。放开嗓门,表情激愤地读开了:“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来后……”洪老师连连点头:“读得很好!很好!不过,还可以放开些。放开了,还可以读得更好。闻先生在讲演时,不是激动得捶了桌子吗?像李公朴这样的爱国民主人士竟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暗杀,他怎能不气愤,不仇恨反动派?你如果也有这种愤怒的感情,你也会捶桌子的!”  相似文献   

18.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爱憎感情极为分明的文章,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讲演者在讲演中不断进行人称变化,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赞颂之情。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这样设问:作者是如何进行人称的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很难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也很难理解讲演者这样变化人称是出于一股强烈感情的驱使要明白这一点,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学生生活圈子里设问。比如,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在生活中对一个坏人的行为怒不可遏,你面对着他,会怎么说?用第几人称你明白了他行为的动机,极其蔑视他低劣的人品,你要向别人揭露他,使大家都看清他的本来面目,你会怎么…  相似文献   

19.
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生命写成的文章。它的每个词,每句话都是血凝成的。它的语言贯注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对同志,如骄阳,热情如火;对敌人,似匕首,冷峻如铁,极富战斗性和鼓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