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说,源自清人章学诚。章氏《丙辰扎记》有云:“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尔后经胡适、鲁迅加以论述,此说就几乎成了对《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定论,而为众多的文学史、小说史以及有关论著所接受、所注释。这里的虚实之分,自然以史实为界。其实只要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史书认真比戡,就不难发现《三同演义》的创作方法非但不是“七实三虚”,反倒是“三实七虚”。  相似文献   

4.
谈《三国演义》对周瑜的艺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小说。它的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前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及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以杰出的文学才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世难以企及的历史小说。前人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指《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而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却体现在艺术虚构上。特别是作者以多种艺术方法,塑造山了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瑜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历史原型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相距甚远。如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虚构的多,实写的少,小说中的周瑜与历史人物周瑜性格差别很大,甚或相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探讨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与虚构的原理,从而探讨作品在处理“七实”与“三虚”关系方面的是非得失,并进而论证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成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文学功底,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通观整部小说,作者在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在“四大奇书”之中,《三国演义》总的成就虽然远不及《红楼梦》,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不仅集中了古代“讲史”小说的优长,而且把虚(虚构)实(历史)相兼的历史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巨大的历史演义。关于它的真实性问题,聚讼纷纭,其中关羽这个艺术形象,虽妇孺皆知却争论不少。如近人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就讥“温酒斩华雄”是牵强附会;蒋瑞藻的《小说考证拾遗》也笑“古城会斩蔡阳”是无稽试断;清代张学成《雨辰札记》甚至指责:“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考往往为所惑乱。”这些非议的共同点就是指责《三国演义》歪曲了历史。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三国志演义》虚实问题的评价,迄今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从七个方面多角度透视了其虚实艺术模式,认为: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其虚实艺术成功的奥秘,关键在于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的和谐统一。宏观上与史实合拍,切合历史小说的个性特征;微观上的虚构成分,又充分发挥了其艺术创造力,体现出小说艺术的共性特征。宏观与微观的交融,形成了其实中有虚、寓虚于实的总体特性,成为中国历史小说虚实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以后,学界曾有过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论争,这场论争虽然一度异常尖锐激烈,但很快就沉寂下来。因为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实在会与历史保持距离,不然就称不上小说了。就连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也有“七实三虚”的评价,一虚就难免失历史之真。熊召政自己也说,他最初的创作希望贴近历史,却因读者反映不佳而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13.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情节,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从历史小说问世;就产生了关于历史小说创作虚实问题的争论,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一是“羽翼信史”派,一是“虚实相生”派。“虚实相生”的观点最终被普遍承认,从纪实到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趋势;历史小说作为小说之一种,势不能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原型批评,原型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联想群和结构单位。它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且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它既是历史文化的,又是社会心理的;它在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的历史小说,是在史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罗贯中的加工润色创作而成的。其中三顾茅庐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考验仪式的原型,但也不乏罗贯中在加工过程中对这一原型的消解和重构。揭示出这一点,不仅可以把《三国演义》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文人在创作中对…  相似文献   

16.
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的现在?二、对《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和评价?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根本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是“以‘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是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另一  相似文献   

17.
王树人 《良师》2011,(7):62-63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又有与史实不符,也就是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9.
王树人 《华章》2011,(5):52-5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又有与史实不符、也就是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四大奇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与历史献有关系,由于创作背景不同、取舍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成就了各自的特质和奇观。历史献不等于历史真实。历史小说的伟大经典《三国演义》的极大成功在于它是“学”。而学也讲真,但主要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