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师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以莆田学院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莆田学院体育教师运动损伤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师运动损伤的易发场合、易发部位、易发类型;体育教师带伤上课较普遍,易造成更严重的运动损伤后果;运动损伤对大多数体育教师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易造成运动——损伤——不良心理反应、运动——不良心理反应——损伤等恶性循环;体育教师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大意、剧烈对抗、身体机能下降、不服老心态、存在旧伤、过度疲劳等.  相似文献   

2.
苗润强 《成才之路》2011,(17):92-I0021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运动性损伤时有发生,疲劳性骨膜炎又是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运动损伤,在很大程度上给体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减少运动量甚者根本就不参加运动。正确处理体育课中的疲劳性骨膜炎,尽可能减少体育课中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或使疲劳性骨膜炎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是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靖 《华章》2013,(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0名幼儿师范专业女大学生舞蹈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损伤在幼师女大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时较为常见;舞蹈运动损伤类型多为肌肉韧带拉伤、关节囊撕裂等软组织损伤,新伤比例比较大,陈旧性损伤发生较少;下肢和腰部是幼师女大学生舞蹈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动作技术不熟练、练习时精力不集中、准备活动不足等是舞蹈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课余运动训练结束后,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会产生运动疲劳.因此,体育教师对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的体能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测定,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运动疲劳,迅速恢复体能,以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5.
柔道运动员损伤是运动训练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体校柔道运动员的损伤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损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校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损伤、韧带损伤;损伤病程多为急性损伤,损伤程度主要为中度损伤,重度损伤最少。损伤部位多发于膝关节、肩关节、大腿、踝关节、肘关节,损伤中多以关节损伤为主。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疲劳训练、带伤训练比赛、技术动作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6.
崔朋军 《孩子天地》2017,(5):172-173
本论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栾城一中和栾城二中参加河北省体育统招考试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的结果表明: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踝关节、小腿胫骨、腰部,其中胫骨骨膜炎损伤占首位;引起受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疲劳、田径场地及训练设施的陈旧等;针对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及学生应充分认识运动损伤,在体育活动中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损伤情况,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防止更大的伤害。一、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思想上不重视,麻痹大意,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当。体育教师、学生和运动员思想上轻视运动损伤,认为"常运动的...  相似文献   

8.
运动损伤是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机械性和物理性因素所造成的伤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特别是在课外活动、比赛中会经常发生。运动损伤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伤残,给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损伤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以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山西省太原市业余网球爱好者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达到了94.6%;运动损伤种类最多的是劳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主要的损伤部位发生在手腕、腿部和脚踝;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运动疲劳等。  相似文献   

10.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锻炼心肺功能。但运动又是双刃剑,如果运动不当就会引发运动伤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75.27%~77.63%。其中关节韧带损伤最多,占37%;其次是皮肤擦伤,占33.9%;第三位的是肌肉损伤,占22.9%。  相似文献   

11.
射箭运动是一项个人单一动作结构、协调性很强的肌肉耐力性项目。为了提高射箭运动水平,运动员必须经常地、反复地训练某些部位的肌肉力量,因而易发生运动损伤。通过调查,旨在探讨损伤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调查结果:我省射箭运动员的慢性损伤率较高,达85.7%,急性损伤较低为14.3%,受伤部位主要以肩、背、颈和手指,致伤原因主要是局部负荷过重。  相似文献   

12.
潘增伟 《陕西教育》2011,(1):100-100
由于武术运动员一般都是从儿童期开始接受训练,受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加上武术动作固有的特点.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容易造成运动积累损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中.膝关节损伤,肌肉、韧带扭拉伤。疲劳性骨膜炎分列前三位。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分支的运动按摩,是在体育实践中利用丰富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清除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方法,是运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点是简单易行,不要什么特殊设备。所以,中学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按摩技术,对自己参加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教学、训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运动按摩技术在对郁气、郁血、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都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正>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外伤。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的性质和运动技术动作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都应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便改善运动条件,改进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方法,以便避免身体损伤,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对运动损伤来说,当然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因此,我们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做好各种具体的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运动损伤,使运动损伤发病率下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健康,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5.
运动损伤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笔者通过调查集宁师专体育教育专业2002级、2003级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损伤情况,分析其内在原因,掌握运动损伤的规律和特点,提出预防、解决运动损伤的方法和对策。旨在今后的教学、训练、比赛、课外活动等当中尽量减少在运动中的损伤,培养更多合格的优秀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6.
<正>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有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运动形式或方法的不正确,加上缺乏体育训练的基本常识和规律,盲目进行体育运动,以致造成许多不应有的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出现。我试图通过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消除疲劳方法的探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及疾病的发生。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1.运动技术不正确。由于青少年学生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动作概念不清楚,运动形式或方法不正确,长时间重复错误动作,很容易产生某个部位损伤。2.准备活动不充分。有些青少年尚未做好准备活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篮球教学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篮球运动损伤主要以踝关节、指间关节和膝关节等为主;运动损伤以关节损伤为主要损伤类型;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以身心的准备状态与应激水平不够、身体素质欠佳、运动性疲劳和心理因素等为主;运动损伤的预防主要以自我监督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篮球教学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篮球运动损伤主要以踝关节、指间关节和膝关节等为主;运动损伤以关节损伤为主要损伤类型;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以身心的准备状态与应激水平不够、身体素质欠佳、运动性疲劳和心理因素等为主;运动损伤的预防主要以自我监督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损伤是各种运动项目中运动创伤发病率最高的,经统计占25.82%[1]。应用推拿加平衡针疗法,治疗膝关节运动损伤32例,其中痊愈22例,占68.76%,显效8例占25%,进步2例,占6.25%。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与专项技术特殊要求、忽视放松活动及动作不正确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系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102例(男64例,女38例)体育系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临床分析,结果:损伤发生的场合以教学课堂为主,损伤发生项目以体操为最多,损伤部位以踝部损伤占首位,损伤种类及分布规律,以关节扭伤发病率最高;损伤发生的原因以技术动作错误为首,由此建议,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克服在教学,训练,组织和指导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医务监督,加强损伤的治疗,对体育系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