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从中国的国门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以后,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这个落后的东方文明古国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髓,以加速近代化进程。为探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有效途径,不少人走过了弯路,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从这批知识分子中产生的。勿庸讳言,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髓,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因此,回顾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脉络,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是很有启迪的。 李大钊同志的思想转变过程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全球化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态度与回应方式,一种是自由主义与普遍议的,认为人球化将导致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宽容与言论的自由,春结果是中国将变得更加民主自由,人民将有更大的政治与文化权利,这是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及五四启蒙主义现代性的延续,它瞳点依然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分析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官方/民间的关系中争取政治文化的自由与民主,它是反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它的批判矛盾指向国内的文化霸权-主要是官方的文化霸权,认为全球化有助于打破这个霸权。  相似文献   

6.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主体之一,他们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军事战争、妇女解放运动、统一战线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化转型,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教育和化研究中,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这种混同在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即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这样便混同了中西化的不同走向;将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以及视西方化为人类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的功利主义立场。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进而高举中国化中人主义的旗帜,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做出我们民族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思和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概括为"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民间岗位意识",本文借鉴这一理论,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国早期民间岗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周作人的思想,描述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对庙堂与广场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取向的大胆反叛,以及对自身主体独立性的自觉和形塑。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知识分子转型及其教育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急骤变迁,知识分子艰难地完成了由时代精英向社会基石的转型。这一"凤凰涅槃"式的转变,既需要爱国情怀的强大动力,更倚仗近代新式教育提供的转型方式、超常智慧、文化场域和理想目标。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知识分子在自由与包容的教育场域中完成了文化的濡化与涵化、文化心理的熏陶与淬砺。他们积极地改造教育、救亡国家,以知识分子特有的书生意气实现着自身、教育和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学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存在着对西方理论的生硬套用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化批评也存在此问题,即难以实现西方理论的中国语境化。文章试从文化批评现状、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借鉴和文化利用等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文化难题"是个假命题,但这个文化难题却涉及到(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问题;(2)中国近代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从而恰切地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之间"度"的中介意向.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谈起《小说月报》,学界一般对它在“小说界革命”后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进程的影响,以及1921年改革后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其前后两个阶段刊登诗歌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小说月报》对近现代新旧诗学过渡、分化方面的影响关注不多。论文就这几方面试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在中国引进现代逻辑,率先在高校开设数理逻辑课程,使现代逻辑在中国从无到有,开辟了逻辑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的道路;阐幽探微,发展了逻辑理论;普及逻辑知识,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逻辑专业人才,对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20世纪50-60年代,他对自己早期逻辑思想的错误批评,对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20.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