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答别人的提问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水平,向人发问同样能表现出自己的水平。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常常要发问,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你有没有想过:应该怎样发问,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家长向其孩子的语文老师叙说:孩子之所以上课不敢发言是由于怕说错了.该语文教师告诉他:上课时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没有对错的,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3.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4.
编前语:笑音是北京市八中一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成长引来了很多家长的羡慕。为此,我们请他的母亲谈一谈她家的教子之道。如何教育培养孩子,这是众多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也同众多的家长一样,走着一条既艰辛又具有探索性的道路,有苦也有甜,有成功也有失败。几年来我们教育了孩子笑音,笑音也教育了我们,从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与收获。曾有人问我们:“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怎么他学什么就能成什么?”我们的体会是,一个有特长的孩子,除了具备兴趣与爱好,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何发…  相似文献   

5.
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发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问问题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学生所问的"问题"的背  相似文献   

6.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日,一位家长来电说自己工作很忙,实在照顾不了孩子,问能否把孩子全托。我问:孩子几岁?答:2岁。某日听到两位家长在议论,其中一个说:我这孩子实在太调皮,管也管不了,烦死了,不如给他找个幼儿园全托,眼不见心不烦。又有一位家长来电询问:你园有全托吗?我问:为什么要全托?她回答说:我这孩子在家里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性,把他送去全托,是想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想把孩子送去全托的家长总有自己的理由。我的答复可能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因为我认为全托的利弊都很明显,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全托。全托的弊端:幼儿园满足不了孩子的情…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一位孩子的家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他和孩子的爸爸决定为了改进孩子粗心的小毛病,不让她有依赖心理,先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待老师批改完后再给她讲.问我有没有关于"检查作业"方面的好办法.我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写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那么,老师、家长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和不足,而不是主观地、孤立地思考成人自己的教育方法。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  相似文献   

10.
答:曾有—位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画什么都不像;还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拿着她的口红在墙上画了许多看不懂的画,问我可否学画。对待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回答:毕加索有一次在看过儿童画展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用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我们并不一定要像歌唱家那样唱歌,但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歌;我们不一定要像画家那样画出传世之作,但我们心里一定有许多美好的图画。有时候我们也要对家长说:给孩子一方天,让他们去自由表现吧。  相似文献   

11.
每逢学生升学之际,一些家长看别人千方百计不惜重金让孩子上重点校,惟恐自己孩子上不了重点校而吃亏,于是节衣缩食筹钱送孩子进重点校、特长班。如一位从大西北回津的家长,全家的所有家当还不如一台画王彩电价值高,曾左借右贷筹得9000元,本来准备用于修房,当女儿只差2分没能进市重点校时,他竟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用来为女儿择校。对此,有家长疑惑地问:“花这么多钱,能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吗?”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进了重点校,是否每一位学生都比一般中学学生学得好呢?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每年市、区重点校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平平,低于普通中学优秀生的不乏其人,而普通校毕业生中考成绩达到重点校优秀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问”的问题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发表于2001年4月《人民教育》的《问题与答案哪个重要?》一文,指出:中国教师和家长长期进行的“去问题教育”,使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日益萎缩,“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  相似文献   

13.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是学生的第一个影响源。家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个性,班主任在与家长打交道中,应注意讲清下面几个问题: 一、家长应塑造好自己的形象,树立教育威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个性丰富、健全,其孩子往往不差。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其孩子的个性常常有阴影。有一个家  相似文献   

14.
【镜头一】初一新生入学后,一位个子魁梧的家长经常出现在学生的餐厅中,看着自己的儿子把饭吃完才走。他每天这样连续坚持了两周。后来,人们问他,他终于道出了原因:"这孩子一直不肯吃饭,以前都是我们监督着吃。现在读初中了,还老是吃不饱。"其实,每年新生入学初,类似的家长是屡见不鲜,这绝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5.
【镜头一】初一新生入学后,一位个子魁梧的家长经常出现在学生的餐厅中,看着自己的儿子把饭吃完才走。他每天这样连续坚持了两周。后来,人们问他,他终于道出了原因:“这孩子一直不肯吃饭,以前都是我们监督着吃。现在读初中了,还老是吃不饱。”其实,每年新生入学初,类似的家长是屡见不鲜,这绝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宣告:我们已经长大成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翻孩子的书包.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更加升级,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17.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  相似文献   

18.
八点过后,家长们陆续来到教室,几个有节目的孩子也满脸灿烂地来了。忽然,我看见树栋牵着爸爸的衣角腼腆地走来了,我注意到他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记起他没有节目,我便顺口问了句:"树栋,你怎么也来了?"这一问,孩子更加局促不安起来。他爸爸说:"哦,他说今天学生都来,是他听错了吧,是不是光有节目的来啊?""是啊。"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发问多么让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受广东顺德市机关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邀请,以心理咨询专家身份,与千名家长和教师交谈孩子的心理保育与教育问题,感受颇多。 在千人围坐的礼堂里,家长们踊跃参与孩子教养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家长拿起麦克风,当着数百家长的面指责自己的儿子:“他太自私了!他从不体贴我们父母,怎样帮助他克服自私?” “你的儿子几岁了?”我问他,因为我必  相似文献   

20.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很好地处理幼儿的兴趣问题绝非易事,孩子的兴趣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满足好奇,尊重与保护幼儿的兴趣孩子的特点是好奇敏感、善于幻想,遇到什么事物,喜欢刨根问底。有的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孩子“多嘴”,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你不妨像大禹治水那样进行疏导,而不要像他父亲那样进行堵塞。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发问,鼓励发问,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正确引导,千万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积极学习,同孩子一起去探索正确的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