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3.
香港作家董启章先生的小说《安卓珍尼》是一篇为读者提供着无数可能的小说。小说中生物的科普介绍与人物的经历相互关照。文章从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两个主人公"安卓珍尼"与"我"的关系,以期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肥皂》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学者们多从精神分析出发探讨人物身上潜伏的"性意识"或从反封建道统这一主题下对人物进行解读。而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及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篇小说在建构上亦有其精妙处。以此为切入点,可发现作为线索式存在的物件"肥皂"所隐含的几重对立,四铭与其他几个人物间存在的冲突及张力,或是这一个小的家庭剪影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折射,都是这篇小说可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6.
如果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城的灯》完全可以作为一篇纯粹讲人性的小说来读。可能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特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存在构造出的社会关系网也是时代的缩影。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小说,那就过于简单了,也肯定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当然,任何一篇小说都会书写出一定的人情与人性。要说冯家昌坏吗?是一个纯粹的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辜负良知之徒吗?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复杂性,不能单纯用"好"或"坏"来评价。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一场悲剧》和契诃夫的《套中人》都勾画了其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与别里科夫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与冲撞。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为"三言"所作的三篇序,每篇重点论述一个问题,各篇又相互勾连补充,形成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体系。《古今小说叙》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与唐人传奇相比,通俗演义从语言到内容都通俗易懂,可以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和欣赏,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警世通言叙》探讨了小说创作中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的虚构方法,虚构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故事小说可以虚构,历史小说则要严守史实。《醒世恒言叙》提出了"醒世说",冯梦龙对晚明"浊乱之世"痛心疾首,要用通俗演义来警醒世人,扭转乾坤。通俗小说要达到醒世的目的,首先要有健康的内容,还得遵循小说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9.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与当代法国著名小说家亨·特罗亚的短篇小说《最好的顾客》(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是两篇脍灸人口的作品。这两篇小说在许多方面既有相似之(?)有相异之点,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不妨拿来做一比较。 首先,从题材选择方面来看,这两篇小说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勾勒出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从而显示出人物灵魂的美丑,揭示出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主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从海外归来由盼望到逃避的态度变化,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的生活画卷;《最好的顾客》则主要通过花圈店厄泰尔普夫妇对老年顾客一下子买去所有男性花圈由怀疑到同情的言行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老年人的凄凉晚景和部分下层人民的道德风貌。这两篇小说设置的主要人物都是一对夫妻与一个第三者:菲利普夫妇与于勒,厄泰尔普夫妇与巴罗丹。在人物自然关系中,一个是具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关系,一个是素不相识的卖主与顾客的关系;而在故事发展和结局中,一个是从盼望到逃避、由亲人变为陌路,一个却是从怀疑到同情,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小说虽然沿袭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但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吸收了一些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绿牡丹》是清代出现较旱的一部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着小说的转型。它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向武侠小说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武侠小说向武林正邪、儿女侠情模式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 ,神魔小说自有其价值所在。一方面 ,它的出现打破了历史演义一枝独秀的局面 ;另一方面 ,它的创作实践为通俗小说创作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依据 ,推动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集《传奇》对五四新小说的若干元素的吸取、融会,欲辨析其间对雅文学承继与融合的种种表征,借此总结其创作经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而“俗”则是他便俗致用,以文之雅俗观为理论基础,提倡学习桐城文,来应对当时文坛上兴起的盲目学习、摹仿报章文体和小说浪潮而引起文体失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赞许性的。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从“文以明道”的观点出发,认为文章必须明理、经世致用,同时他对文学创作本身及其规律诸如虚构和奇特等都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的虚构和奇特观既有时代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文体的出现与独立的原因,在于初唐到中唐时期小说观念对先唐小说观念的超越与演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纳小说入王官系统,二是对小说叙事本性的张扬,三是对小说史性的消解和本体性的确立.正是这三个方面观念上的原因,促进唐传奇家创作出“文备众体”、“显扬笔妙”的传奇小说,并揭开小说文体独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文言笔记小说和杂著是宋代话本小说题材的主要来源。题材的选择和加工由小说伎艺人承担,宋代的书会才人是否参与了话本的创作很值得怀疑。小说伎艺人既是话本的加工者又是演出者,一方面使得小说伎艺反映生活迅速、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又阻滞了小说伎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