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司马迁的《史记》和《报任安书》入手 ,结合其人生经历 ,指出司马迁的作品呈现出“爱奇”的审美情趣和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报任安书》一文历来被当成研究《史记》与司马迁的重要文献,选入中学课本后,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可学生对本文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的理解历来不那么清楚,时代、人生经历甚至“节选”等诸多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曾尝试将《太史公自序》(以下统称《序》)与《报任安书》(以下统称《书》)比较阅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会处理得很好,学生对司马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4.
凡读过《报任安书》的人,无不为司马迁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其中回环曲折的悲愤之情而动容。这封书信历来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拟从司马迁的人格理想设计和这种人格理想同现实的冲突入手,探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向被称为千古奇文,曾引发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与任安关系的极大兴趣。千载之下,人们无不为他《报任安书》中激越奔放的气势与情感所激动所感奋。文中“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也广为传扬。信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史记》研究专家程金造先生的《史记管窥》曾以十分动情的语言来描述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司马迁对知友不幸之遭遇,一片痛惜难言之情”,在“涉旬月,迫季冬”中,“六字吞吐,低回哽咽,真是对知友的无限悲痛,含涌在内”。《史记》研究权威张大可先生亦…  相似文献   

6.
谢红英 《现代语文》2008,(9):122-12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用无比激愤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在情感上激愤沉郁,意志上坚定不屈。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末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朋友倾诉了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袒露了李陵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沉重自卑,以及自己为了著述理想甘受屈辱的“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表示了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这种悲剧意识及创作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史记》的写作及其史学、文学价值。本文从《报任安书》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名作。在研究司马迁晚期思想方面,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未能就其写作年代作出确论。 《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昭明文选》的编者肖统等,都主张司马迁作《报任安书》(以下简称《报书》),是在任安从益州刺史任上因罪下狱之后。隋、唐、宋、元各代学者均未对比说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状况和《史记》的创作缘起等有着其他篇章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它放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宏阔背景中去考察,笔者以为,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及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与之“文”虽相远而“道”颇相近,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阅读,一定可以增加对作品的感悟。这三篇文章分别提出了“发愤之所为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论断,言殊而意近,可谓一脉相承。不过各自论述重点又有所不同,且后文都在前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因此又皆为名篇。先请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1.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2.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实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司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喊出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个伟大灵魂向世人发出的自白。文中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肯定了自我,以发愤著书的方式进行着美的抗衡,为此他不但超越了死亡,而且终于超越了自我。这是司马迁为自己抒写的传记,其中包含的人生意蕴是极为深广的。《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必将“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14.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生命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卖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着重说明其“反覆曲折”、“蓄缩变化”的特点,以《汉书》、《文选》为参照诠释文中的难点与歧义,兼及对目前流行的几种《古代汉语》教材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17.
吴凯 《成才之路》2012,(2):13-I0008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前者见于《史记》;后者见于《汉书》,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六册有《报任安书》节选)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的观点,其文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  相似文献   

18.
《报任安书》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与名节中,司马迁选择了《史记》,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不朽理念.“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也就成就了他的永恒.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我们解读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作者不幸身世的诉说,也有对“发愤著书”原由的阐释,更有对生死观的全新理解,这些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为写《史记》而甘受屈辱的心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