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实际的科学,需要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经验为基础"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他主张教育要基于行动,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提倡个人探究活动,重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科学家庭小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知识,在实践的探索和尝试中让学生逐步形成和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为了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中考的压力下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二、活动时间为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将捕捉问题作为小学科学探究的起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体验研讨活动,解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6.
孙建国 《宁夏教育》2003,(11):28-29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领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对数学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做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及理解数学,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一、引导学生沟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这门学科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很多内容均为我们身边就有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引导探究、实施探究性学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滕国斌 《教师》2013,(27):122-122
"毛细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文就教学时如何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再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体验大都少得可怜,当然也就无从选择鲜活的写作素材,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写的文章味同嚼蜡.如何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呢?笔者发挥自身的特长爱好,把作文与科学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玩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真切地观察、体验、感悟、思考,无拘无束地表达,从而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存在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要求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注重探究,边学边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时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动手动脑"做科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让学生"做科学"呢?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氛围我们在教学时,在时间、空间方面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28):129-130
所谓的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学习、生产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课标》中提到:"本次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科学定理和概论,所以,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本文围绕"以校园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为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或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的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这一思想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有指导意义。从教、学、做三个视角探讨教师怎样教及学生如何于学与做中创造新价值,尝试把"教学做合一"整合到生物实践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行合一,可有效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科学活动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一、利用生活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它强调要以教材为本、体验做基、创意引路,使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从而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18.
<正>老师如何在探究中注重学生的观察、设想、实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老师应该在教学探究中让学生体验快乐,感受幸福,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的路上,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做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一、凭借实验,以"玩"促学,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使科学课堂变“活”、变“动”,激活孩子的本能和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动”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掌握的相关事实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发现。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环境的特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观察、调查、材料搜集、实际体验等实践活动,拉近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