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校园欺凌在近两年成为了高频词汇。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为工具,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趋势、关键词共现等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文献进行述评,从国内文献找特点,从国外文献借经验,并提出治理校园欺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两个子库(SCI-E,SSCI)收录的2007-2016年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 Ⅲ、HistCite和Excel软件,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国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地区分布、载文期刊名称与核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以美国为主,欧美国家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荷兰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以伊利诺伊大学等3所大学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校园欺凌的本质及形式、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危害、成因、对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9,(7):80-87
CNKI和WoS核刊数据库显示:国内外政府政策文件内容分析的相关文献逐年增多,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政策属性视角,国内文献研究集中于教育、科技、信息化、就业等行业,国外文献研究集中于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行业;从研究层面及方法视角,国内研究文本隐含内容深层次挖掘居多,而国外研究倾向于使用具体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辅助分析,但都包括文本直观内容分析和文本隐含内容深层次分析,且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深层次挖掘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基于欺凌者的维度,从社会工作、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近十年SSCI期刊中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分类属性高度相关。相关分类属性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不同分类属性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同一分类属性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5.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秉持了人身权神圣不可侵犯、谨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的三大突出理念.在立法路径上,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经历了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立后修的基本路径.美国反校园欺凌法案一般涉及法案界定、区域政策制定与运行、区域政策构成以及反欺凌措施等4个板块、11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对“欺凌”的界定虽不统一,但基本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精神欺凌、同伴欺凌、网络欺凌等5种类型,且对欺凌的界定标准也在不断细化.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明确了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大反欺凌相关主体及其职责.美国反欺凌立法机构多次修正相关条款,加大了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为被欺凌者设定了投诉、正式申诉、调解、法律诉讼等广泛的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局限与展望几个方面,对网络欺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84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男生的网络欺凌、传统欺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网络欺凌、传统欺凌分别与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网络/传统欺凌与核心自我评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在中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且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现象日益增多,网络欺凌青少年的消权问题已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基于增能理论视角,需从个人、人际、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进行增权。同时,在实务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可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消权问题进行介入,以提升网络欺凌青少年的增权。  相似文献   

9.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网络研修成为教师教研的主要形式,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引起了广泛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此,以2009-2014年教师网络研修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检索文献的内容分析,从论文的总数量、发表时间、方法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从而评述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关注教师网络研修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犯罪是新时代的一个特点,而网络欺凌是网络犯罪的重要表现。当前,对网络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原因与对策已有过研究。基于此,要遏制网络欺凌和网络犯罪,就需要认识网络欺凌的本质,借助网络文化进行疏导与教育,加强网络技术建设,减低网络欺凌,促进网络法制化,加大打击网络欺凌的力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等不同层面的关注,但是在打通防治网络欺凌的“最后一公里”环节时存在明显不足,即班主任怎样防治网络欺凌。网络欺凌行为表现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的问题,欺凌者存在认知、情绪、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原因,班主任需要针对归因分析提出建立机制、引领认知、教会...  相似文献   

13.
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秘化、低龄化、多样化、帮派化和残忍化的特征。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社会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缺位、家庭防线失守、法律制度缺失、个体认知不足等。校园欺凌的整治与预防应在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基础上,从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法制预防三道防线入手,构建有效的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中学生移情对网络欺凌的影响,经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及调节作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欺凌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移情对网络欺凌有显著负预测作用;(3)性别在情感移情对网络欺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年级在认知移情对网络言语欺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为工具,对2002-2020年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2064篇文献进行分析,梳理了校园欺凌的研究趋势、关键词频数、研究对象等,对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文献进行分析。结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今后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强化环境治理与宣传。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采用三种分析方法对国际开放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与演进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是文献计量分析法,主要统计和分析国际开放教育研究论文的年度发文量、来源国家(地区)、来源期刊、作者所属机构等信息.二是知识图谱分析法,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作者共被引网络""文献共被引网络"等知识图谱及相关数据,分析国际开放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高影响力作者和高被引文献.三是内容分析法,对核心作者的代表作及文献共被引网络反映出的重要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以归纳和展示国际开放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和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开放教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网络欺凌者及负性生活压力大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江西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四所高校1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网络欺凌者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网络欺凌者,男生高于女生、有留守经历学生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有自杀意念倾向者网络欺凌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倾向者;男生、有留守经历、网络欺凌、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无目标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其自杀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以及愤怒反刍和网络去抑制在这一影响中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愤怒反刍量表、网络欺凌行为问卷和网络去抑制量表对61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一,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负性生活事件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其二,愤怒反刍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三,网络去抑制在愤怒反刍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青少年的网络去抑制水平越高,愤怒反刍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强。这一研究结果对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