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藏彝走廊"分布域——多民族活态分布与多元民族活态文化;"藏彝走廊"语言域——藏、羌、彝语支是走廊鲜活的语言主体以及"藏彝走廊"文化域——岷江流域古遗址凸显厚重的古羌文化三个侧面探讨藏彝走廊文化域中的尤为凸显且厚重的羌文化元素,以此实证:无论从多元的文化角度,还是从具体的民族学视角,古羌文化作为藏彝走廊的重要文化积淀和藏彝走廊文化的最重要组成之一,从丰富和发展学术的客观视角来看待民族走廊,把"藏彝走廊"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更为妥切。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对西藏和藏彝走廊地区大量的实地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争藏彝走廊地区碉楼的分布、形态、功能等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探讨在藏区存在的碉楼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三十多年了。对于"藏彝走廊"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在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晚年就民族问题的三次重要谈话,开启了包括民族识别、民族社会调查在内的一系列民族学、民族史、民族问题研究课题的新思路、新领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民族走廊”(亦称羌藏大通道)的概念历代沿革和范畴,阐释了研究的内容、任务,阐述了青藏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北方草原民族走廊之间的关系,以及青藏民族走廊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残存概念"作为研究藏羌彝走廊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切入点,在重新建构了残存概念以后,具体选用与世界广大范围中存在的民俗信仰"Evil Eye"几近同质的羌族"毒药猫"为分析对象,联系中国及藏羌彝走廊诸族中类似"毒药猫"的民俗事象,最终确认在南北通透的藏羌彝走廊中,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南向的民族迁移,因与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原来同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而随后形成的走廊诸民族虽也有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但仍保持住了自身的文化特性,使得走廊中的诸民族文化在这一地理空间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7.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我国西北、西南两大民族迁徙通道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的寺观壁画同样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瑰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则能够永久地保存壁画的信息。现代科学与古代艺术交融碰撞,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数字化,是永久保存该文化遗产的完美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丝绸之路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因所经地区不同,又有绿洲道、草原道、西南道和海洋道等。但是,由中国内地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和北非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国际通道。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的河西走廊,不仅对于古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也是中原王朝对外开放和涉外管理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云南德钦县茨中村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少数民族村落,该村位于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康巴藏区以及藏彝走廊等多地理人文名称的区域。本文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方法实录了一场传统的藏式婚礼仪式及音乐,展示该地特有的生态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0.
"藏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中多元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历史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共同价值取向、多种宗教信仰的长期并存、包容共享的文化认同与共生共存的发展需要等文化特质。延续数千年的"藏彝走廊"对当代多元文化构建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棺葬是继新石器时代以后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最主要的一种考古文化遗存。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族属的“羌人”说和“氐人”说均难成立。从汉代史籍记载来看,藏彝走廊地区与石棺葬文化相对应的人群应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徙、筰都、冉駹、巂、昆明等五个部落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称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拓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新领域,促进南岭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复兴,以"边缘活力"展示南岭民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为构筑涵盖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史观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地区的四川平武县是典型的藏羌民族边地,此地藏、羌、回等少数民族聚居,自南宋末年出现土司,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才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前后近八百年的土司制,经过新中国的探索与努力,此地又成为"西南最早的自治政府",历史的演变使得此地成为典型的民族边地治理典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甘孜因其独特的地域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甘孜州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地带,这里世居着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2个民族,其中藏族占82%。藏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将成为甘孜州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高燕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6):118-121
小型脱模泥塑"擦擦"从吐蕃王朝时期之前即已经传入藏地,至今已延续传承一千多年.作为藏区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型宗教艺术品,它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传承着悠久独特的藏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藏区独特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一体格局中,从历史、语言、文化等视角探讨羌族和彝族的渊源关系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不过,以宗教的经咒为切入点来进行比较研究的,还不是很多。对羌彝敬神经咒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藏羌彝走廊上的民族流动与文化格局。同时,羌彝敬神经咒文化的诸多相同性及其所体现出的共同思想,充分印证了藏羌彝走廊上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羌彝敬神经咒文化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8.
藏缅语族各个族群的创世神话虽然叙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共同的神话素来看,却有非常大的共性。这其中不仅保留着藏彝走廊上各个古老的族群从南向北逐渐迁徙分化的共同记忆,更掺进了各个族群生活的经验和对适应环境的艰辛历史。本文在分析这些神话的要素之后,探讨族群在藏彝走廊迁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学对于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其成熟的一套研究方法。由其发端之始,便有以泰勒(E.B.Tylor)等一批学者开始对文化传播机制进行讨论,之后更是出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播的人类学理论流派。[1]费孝通接受了文化传播学派和文化功能学派的双重影响,为其后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1982年,费先生又对"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中的"走廊地区"作了特别论述:"上述几个复杂地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1确定了南岭走廊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的地位。这样一来,对于在此走廊内生息的客家族群建构与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同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归纳出前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傩文化、苯教文化与图腾说。研究发现,尽管这三种各有所据的观点均揭示了面具舞的某个文化"断面",但用某个"断面"言说面具舞的文化全貌尚显单薄。事实上,这些"断面"表明:在白马藏族先民与藏彝走廊其他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面具舞文化层呈"蛋型"结构累进图式。针对前人研究的缺失及造成缺失的原因,欲进一步深层揭示面具舞的文化面向,尚需在研究路径与视野上实现两个转变:其一、由过去主要依据汉文史料探讨的途径向依据"地方性知识"与汉文史料及考古实物相结合的途径转变;其二、研究视野应该由过去在族属框架内探讨面具舞向在藏彝走廊语境中探讨面具舞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