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积淀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一直以来,鸟作为意象时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像汉代的赋作便与鸟结有不解之缘。不少汉赋家将文学作品与鸟联系起来,构建了许多意蕴深远、内涵丰富的鸟意象。各类鸟意象的构建寄寓着作者高洁脱俗之质、悲愤不遇之叹、人生困惑之慨以及英雄本色之蕴等寓意,成为汉赋文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是建立在“鸟兽草木”意象之上的,尤其是趣味盎然的鸟文化,给《诗经》注入了深厚的审美内涵。人解鸟意、鸟通人性,人、鸟、诗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使鸟成为古代人文景观里的一条优美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马兰 《文学教育(上)》2011,(11):107-108
鸟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翩翩飞鸟往往成为诗人寄托人生理想,抒写人生感慨的载体。本文试从分析具体作家作品入手,解读鸟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教学《鸟》专题时,引导学生通过“观鸟”“咏鸟”“读鸟”环节,使学生在观察中亲近鸟,获得美的启示,体会“鸟文化”的内涵;通过“议鸟”“护鸟”“写鸟”环节,  相似文献   

5.
试论鸟文化     
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们崇尚鸟,亲近鸟,表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达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正能量,体现了"和"的哲学思想和"博爱"的人生价值观,值得人们研究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小学是市野生动物保护十佳科技特色学校。学校的"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始于1998年。他们开展了一系列"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成功举办了多届"鸟文化"节。  相似文献   

8.
《文山学院学报》2014,(1):31-37
从历史文献、民族语言和民俗、考古证据切入,认真分析了一些解读布洛陀发音内涵的观点,认为都是反映了布洛陀文化的果,没有反映出布洛陀文化的因。布洛陀和姆六甲神的形象其实就是"人面鸟身神"。布洛陀的解释应为"从天而降的男性人面鸟身神";姆六甲的解释应为"胯下可夹物体的女性人面鸟身神"。人类社会早期对布洛陀和姆六甲神的崇拜,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人文始祖崇拜。所以,布洛陀和姆六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骆列娜 《考试周刊》2014,(18):23-25
葬礼是对人生的最后总结。国家、民族不同,葬礼形式也不同,它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它和宗教信仰及文明程度有关,因此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从古代到中世纪,日本人习惯土葬,同时也有风葬、鸟葬、水葬等形式。后来随着中国佛教的传入,卷起了一种火葬的风潮。近现代的葬礼越来越依赖殡仪公司,使送葬文化变得商业化,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葬礼观。本文从佛式葬礼角度对日本近现代葬礼进行分析,了解更多葬礼知识,从另一个侧面解读日本人的人生观与宗教观。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鸟"的作品。鸟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出现过40多次。陶渊明所描写的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及用意。本文主要探讨了作者运用鸟这一意象使他的作品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意境,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和生动地描画出诗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汉族美术对藏族佛画艺术的影响,贯穿于汉藏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之中。千百年来,藏族佛画艺术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吸纳着异族文化艺术的养分,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艺术文明。本文通过汉藏交往的历史回顾与描述,着重分析了藏族佛画在色彩、装裱形制以及画面背景的形象造型等方面,对汉族美术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成公主入藏使唐蕃之间在政治上保持了长久友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将唐廷的音乐文化、生产技术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尤其是文成公主带去的诸多经典和佛教法器以及对佛教的大力倡导,更是加速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此同时,吐蕃文化中的马球体育、梳妆方式等也通过来往使者和商人传到唐朝,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文章试图通过现存若干文物的考究,探讨文成公主的入蕃及对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并不排斥宗教教育的影响。佛教以智慧和德行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更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意义。藏传佛教寺院教育重师承、践行、专精、记诵、论辩等特点都是现代学校教育值得借鉴的;认为其压制了藏族学校教育、遏制了人口发展以及是封闭教条的教育等等,需要认真辨析。  相似文献   

14.
瓷器文化是中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五百年前中原瓷器在西藏的流传和当时西藏僧侣们对其的鉴别方法,透过颇具宗教神秘色彩的记述,该文展示了十五世纪我国瓷器在青藏高原的文化内涵,为我国瓷文化补充了新的视野,此外作者根据藏族文献的记载,提出中国瓷器向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丝绸之路,而是通过海路由南洋运往印度,再由此而散落到西亚,欧洲等地。  相似文献   

15.
In Tibet, Buddhism coupled with its theocratic history has given its cities and urban areas unique forms and structures. As the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ibet, Lhasa City has a special urban form and has experienced typical urban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for a thousand years. The city has been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urban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reform of Tibet during the 1950s. H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time-series of urban structure changes in Lhasa City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republican political system. First,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urban socio-economic changes of Lhasa City beginning in the 1950s via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We then divid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to several stages. Subsequently, we identify 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tructure by investigating urban growth, street structure, land-use, and religious facilities via maps of the city from every development stage. This paper ultimately discusses the regulation of city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clarifies several probable issues facing Tibetan citi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ties.  相似文献   

16.
清初治藏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了驻藏大臣,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后世治理西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藏由于远离内地,在政治经济方面与中原有较大差别,同时由于历史上受蒙古部族控制,中央王朝很难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另外,准噶尔部在当时多次侵扰西藏,这些都使得驻藏大臣的设立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早期卫拉特人①的萨满教信仰,以及藏传佛教在卫拉特民间传播的时间、过程、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卫拉特蒙古人宗教信仰的转换经历了一段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卫拉特蒙古化的藏传佛教这一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自1987年到2004年历时十八年关于“西藏”的报道中,法国媒体的想象西藏和中国媒体的主权西藏之不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必然产生的,其中的冲突也是交流的另一种形式。西方对西藏的想象建构了一个虚无的西藏,文化的差异有待在不断地对话过程中重新呈现真实的西藏。通过西藏这个交叉点,表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趋势,只有开放、进步和对话,甚至是必要的碰撞,才能获得真实的、比较客观的西藏印象。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师资教育杂志》2012,38(1):17-33

A case study of beginner teachers in Tibet describes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y perspectives of Tibetan teacher candidat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mainstream counterparts in China. Survey questionnaires, individual interviews, observation in classrooms, and review of relevant institution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were used.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a typical beginning teacher in Tibet is more likely to be a young male Tibetan under the age of 25, from a middle-class family background, who considers intrinsic reasons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extrinsic reasons in becoming a teacher. Nevertheless they were reluctant to commit themselves to teaching as a lifelong career, largely because of the low status and poor compensation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the added difficulty in finding a suitable spouse and setting up a decent home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相似文献   

20.
自古至今缅甸举国上下信奉上座部佛教。《琉璃宫史》有助于东南亚研究界学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佛教在缅甸及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伦理和习俗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