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译文为引例,指出从事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课本的注释和参考书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诞生,各种版本的教材更是层出不穷,百家争鸣.从内容的安排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及课本内容的延伸性上.较以往教材都有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从2003年起,我有幸使用了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通过使用我逐步认识和理解了三种版本的数学教材,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个人的实践,学会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特别是探索规律知识的引入,使许多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措手不及.现就本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类规律题型的教学理解和认识作一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准备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发现课本中的翠鸟插图只有一幅,而且是美术作品插图,其色彩和逼真感较差,学生难以从直观上感受文中对翠鸟外形与色彩的逼真描述,因此在备课时就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翠鸟的摄影图片,准备结合教学让学生欣赏。在教学中欣赏翠鸟一课的课本插图时,我对学生提到了找时间让他们欣赏摄影图片的事,学生们听了都非常兴奋。但  相似文献   

4.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5.
“去棹”是“停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高语第三册必修)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课本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6.
7.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些作品退出教材或由必修改为选修.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本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但语文课本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学校大门口的南北两侧不远处各有一个理发店。论手艺尤其是刮脸的技术,南边的要比北边的高许多。可我宁可让北边的把发型理得差一些,也不愿意到南边去,原因在于我:不想在刮脸时受罪。  相似文献   

10.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拉回天上,一个幸福家庭终被拆散的故事。在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片断。案例师:王母娘娘“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织女该罚吗?请你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科学家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课本中的许多例题、习题都是我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原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题论题,而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小狗经济”最早是由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先生提出来的。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动物世界中,三只小狗攻击一匹大斑马。第一只小狗紧紧咬住斑马的鼻子,第二只小狗紧紧咬住斑马的屁股,第三只小狗则紧紧咬住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终于倒下了。三只小狗之所以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是: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如果三只小狗都东咬一下,西咬一下,  相似文献   

14.
在《鲸》新授课上,除熟读课文、认识生字和积累新词之外,课外资料的有机介入,也是接触课文最初40分钟内应该完成的。但怎样把课内学习任务与课外资料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融会在一起,学出趣味,又多些收获呢?夜里睡不着,反复回想着课文的内容,分析着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虽说是说明文  相似文献   

15.
“问题注释”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编校等原因而出现的错误注释或虽不是明显错误而语焉不详、犹有可解的注释,前一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后一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问题注释”进行恰当的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  相似文献   

18.
19.
我们每月收到大量来稿,受版面所限,每期只能刊发20余篇,为了扩大杂志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鼓励广大读者的创作热情,我们从本期开始,对部分不能全文刊登的文章,筛选、摘录其中有新意的观点和内容局部展示,希望对读者的教学教研有所启迪,有所帮助.也真诚欢迎大家为此栏目撰写短小精悍的文章(千字以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唯一的听众》。文中讲述了一位爱好小提琴的青年,开始学琴时没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十分沮丧、自卑,只好躲到树林里练习。在树林中,他邂逅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老人对他说:"小伙子,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耳聋了。"于是,青年请求老人每天早晨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