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2.
科举取士是朝廷大事,也是读书士子改变命运的大事.但一些考官却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迷信取士、容貌取士的事也时有发生,真可谓“草菅”科名,这些考官自然也成为科场讽刺联抨击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乡试作为规模最大的一级考试,应试者与录取者的比例极低,因此在科举取士中竞争尤为激烈。顺天府乡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论述顺天府乡试的概况与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时期的乡试,同时有助于丰富科举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义乌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张十分珍贵的清末师范文凭.这张带慈禧懿旨的文凭是我国废科举兴学堂后由浙江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颁发给首届师范毕业生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师范文凭".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科举文科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6.
清朝取得天下后,为治理国家,选拔统治人才,顺治二年开始科举取士。清代科举制大体延续明朝旧制变化不大。清朝科举考试在雍正以前,为优待满族旗人,将科举分为满汉两榜。旗人考试较容易,考满汉翻译一篇,也叫翻译科。到雍正时,为缓和反清情绪,取消了二榜制,无论满汉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叫正途出身。为力求公平取士,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清代还修纂了一部《钦定科场条例》,对科举作了详尽的规定。清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个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即清朝时各省内的科举考试。当时一省设提督学政,负责考察全省学务事务,并主持省内考…  相似文献   

7.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清时浙江籍状元的坎坷仕途,反映了传统科举"制法久弊生",但科举制不拘门第、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选人机制仍有积极意义。清时浙江人文昌盛、家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为科举取士和学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大臣请求皇帝恩赐的事例司空见惯,但像明代各级官员频频"奏讨"土地、盐引等情形却是少见.明史典籍中常见的"奏请"、"奏乞"、"奏求"等词汇即属此现象.对于此现象,虽然在一些有关明代土地制度、盐法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但相关的专门性论著却极少.  相似文献   

10.
隋海燕 《兰台世界》2013,(11):27-28
唐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对官吏权力的控制,建立了和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官员责任制度和监察制度等等,在规范官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龚笃清撰著的《明代八股文史》,2015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取士、有着特殊规范的一种解经专用文体,在明清科举制度中起着"灵魂"作用。该书考察八股文的发展规律,将明代八股文的发展演变分为七个时期表述,依次是洪武:为科举选才而创制八股文;从建文到天顺:明经义向八股文演进的时期;成化与弘治:八股文的成熟期;正德到嘉靖:明代八股文的繁盛时期归有光;隆庆和万历:明代八股文的变革期;万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发展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有识之士批判科举,力倡创办新学,加大师资的培养。1896年,梁启超在《学校总论》里针对洋务运动中学校改革的弊端提出":今之同文馆、广方言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实学馆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1]482当时的师资力量,一是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以及国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试制度,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贡院是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专用考场.作为“抡才重地”,贡院是中国唐代到晚清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从唐宋至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贡院场屋生活.贡院建筑规模宏大,考试规制严密,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后期.朋党甚盛,造成王室卑弱,政局不稳.这样的历史教训,对宋太祖君臣来说,可谓殷鉴不远.因此,自宋太祖朝起,对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考试更为严密和开放,以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延揽平民中的优秀人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基础.宋太宗即位后,继续采取措施,改进科举取士制度.在此,本文对宋太祖、太宗时期的科举改革情况作些简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清末,清政府着力建设近代化新式海军,新式海军需要新式的海军军官。清政府海军中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拥有一批新式的海军军官,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是其骨干和中坚力量。在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之前,中国还没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的学校和机构。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开始招生,但由于当时科举盛行,世人都将科举致仕作为正途,船政学堂招生的结果是"艺局初开,人之  相似文献   

16.
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一千三百年间,虽历经多次存废之争,科目屡有变动,但科举一直是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途径。近代以来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考试内容,即仅局限于儒家经学和文史辞章,因而不利于实学或科学的发展。但这种指责忽略了科举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而不是一种教育和学术制度。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以及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每隔一段时间便将一批通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官僚阶层中去,在等级制社会里维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社会公正。科举的历史局限在于它是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惟一渠道,因此将一种本来的考试取士制度延伸为一种教育制度,即考试内容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不利于各种其他人才的培养。或许,关键不在于废除科举,而在于增加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使人们能够通过别的方式,而不仅是“做官”的方式,来获取社会声望和社会成功。科举至少造就了一个无论从个人德行还是从文化素质上都相对优秀的管理阶层,个人不是通过他的血统、财富或社会关系而是通过他个人的文史才能而获得首次升迁。而废科举则大大增加了管理阶层产生和人员构成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又拓宽了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程巍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光绪年间,一些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的大臣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他们上书奏请效仿西方,设立图书馆以及报馆等,以图开启民智.1904年端方从湖广总督任上"调江苏、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端方在任,"奉诏赴东西各国考政治,既还,成<欧美政治要义>"一书,盛赞西方文明.1906年再任两江总督"设学堂,办警察",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就这样阐明他筹办江南图书馆的意义:"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宏博辉丽,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  相似文献   

18.
作者·读者·期刊社——以学术论文的署名权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术论文的界定 学术论文之源流可追溯至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著作,如荀子等都有此类文章传世.有人认为这种文体的普遍使用只是几百年以来的事情,笔者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实际上,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这种文体已被广泛重视与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对官吏权力的控制,建立了和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官员责任制度和监察制度等等,在规范官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