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閤仪"是一项在北宋前期施行的、有着唐朝制度来源的朝会仪式。本文以北宋前期张洎、宋庠、欧阳修三人对"入閤仪"的论述为切入点,讨论他们对"入閤仪"制度来源的不同认识,以及造成不同认识的原因。区别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入閤"一词从唐初至北宋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分别截取了"入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他们对在北宋时期是否继续施行、如何施行"入閤仪"有不同的主张,他们对"入閤仪"的解释不是对这一项朝会制度单纯的历史溯源,而是对"入閤仪"兴废主张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宋词>中的北宋词入手,通过分类列举的方法分析了"了"在北宋词中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考察了北宋时期"了"的语法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在北宋多被认为是作词的范本,到了南宋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紧承北宋"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强调以《花间集》为宗的词体特征;另一方面,指斥《花间集》偏于"艳科"的内容,主张词要有寄托,要有补于世;此外也出现了调和的看法,认为其风格可取而内容需要修正。这些看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宋时期词体在不断诗化的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文体特征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以学为词”是清代词坛的普遍现象,肇端于宋,却极盛于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顺康年间的“以学为词”沿袭宋代的形式——高密度运用典故和化用成句;康熙中叶以后,词之创作主体学者化,为彰显学问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创制了大量的集句词、论词词,甚至在词中浓墨重彩地进行自注;雍乾时期,以考据为代表的朴学大兴,大批学人投入诗词创作领域,学人开始主导词坛,他们视词为学问的载体,不仅将学问酝酿为一种高洁的人格姿态与清幽的词境,而且还以专门之学入词;嘉庆道光以后,常州词派提倡的“寄托”说,仍以学问为根柢,他们从理论和创作上都对“以学为词”做了提升;晚清四大家将“以学为词”发展到了极致,但由于天资、学力和境地的差异性,他们采融学问的效果不尽相同。“以学为词”一方面开拓了词境,提升了词体地位,但同时也戕伤了词之美感特质。对清代的“以学为词”进行深入研究,不但能够还原清代的词林生态,而且能够探析清人隐秘的创作心理,从而总结出创作规律,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词人张先,以三首妙用“影”字的词著称于世。他的词集中带“影”字的词共31首,内容有自然风光的描绘.离情别绪的抒写,士大夫豪华生活的再现等。词风清新秀丽、曲折委婉、意境幽深、文笔之妙、巳臻化境。  相似文献   

7.
宋词之分期,既不同于政治史之分期,也不同于宋诗之分期。整个宋词的发展分两大阶段,即北宋词与南宋词:一、从与音乐的关系看,北宋词绝大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南宋词的主要功用已由应歌而转变为新体抒情诗;二、从题材与内容看,北宋词基本上未脱离“词为艳科”的传统,南宋词则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三、从表现形式看,北宋词尚未完全脱离俗调,南宋词则以骚雅为归宿。而北宋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宋太祖开国至仁宗朝,为沿袭期,但沿袭中有变化;后期自英宗至北宋灭亡,为变革期。南宋词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起自高宗建炎,止于宁宗嘉定元年,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大放光芒的时期,但也有姜夔起而与之抗衡;后期自嘉定止于宋亡,为学辛与宗姜两大派并立的时期,但后者已转居上风。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间一位重要的词人和词学家,她的《词论》体现了她词学的“雅”观,她认为词的“雅”在内容形式上都是有要求的。在内容上,词应该以表达内心情感为主,要有真情实感,合乎正统;在抒情方式上应该含蓄委婉;在用词上应该率真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9.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相似文献   

10.
论二晏词风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晏词风的形成,一是得力于北宋文官的优厚待遇,二是他们的性格,情趣起了重要作用,三是唐末五代婉约词风对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姚莹 《文教资料》2012,(26):104-106
王安石词作较少且精品不多,但在北宋词史上却有特殊意义。他有意识地以诗为词,融诗入词,将原本只属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引入词的创作中,开拓了词境,打破了诗词的严格分界,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为苏轼的"以诗为词"提供了铺垫和准备。王安石是北宋初中期"以诗为词"、诗词合流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参与人物。  相似文献   

14.
词萌发于隋,成型于唐,鼎盛于宋,遂有宋词一说。两宋时期,词林茂盛,清辞丽句,赫然流于词章,卓然大家,傲然立于词坛,词作之灵光,词家之豪气,竟前照南唐五代,后映元明清今。追问其所以然者何也?窃以为,除去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原因外,大概两宋皇帝多御制,也是不可忽视之重要因素。曾不闻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两宋赵姓皇帝共有18代,北宋、南宋各有帝9人。帝中7人传有词章,他们是:北宋仁宗赵份、神宗赵项、激来赵估和钦来赵桓,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吝和宁宗赵扩。治词帝数占总帝数…  相似文献   

15.
现行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 ,文章在描绘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时写道 :“衔远山 ,吞长江。”对此句中的“长江”一词 ,课文未注释 ,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亦未解释。很显然 ,其均将“长江”理解为一专有名词 ,即今天的“长江”。这样理解其实不妥。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宋夏金元册》(地图出版社 ,谭其骧主编 )上标明宋时的“长江”为“大江”。又《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在“北宋政区形势图”上只标出“大江”。这表明 ,北宋时期尚未专称“大江”为“长江” ,古今地理概念不尽相同 ,不能等同。其二 ,从句…  相似文献   

16.
"懒得"一词最早散见于北宋诗歌之中,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话本、白话小说中,意义完整,用法固定。"懒得"语义较为丰富,究其原因,"懒"内涵丰富,并承担了主要的词义内涵和部分语法功能。同样的,受此影响,"得"已丧失实际意义,读作轻声。相较于其他"X得"类词语,"得"虚化得更加明显和彻底。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端的"是近代形成的一个语气副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由同义副词"端"和"的"复合而成,宋代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北宋时期"端的"一词出现名词形式。副词"端的"作状语,可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修饰形容词;还可以修饰谓词性代词。  相似文献   

19.
说“套词”     
本文中的“套词”是指词的作者在形式上使用同一词牌,用相同韵字或句尾字,内容上同时为同一题材而作,并相互并列、补充的词。该词类兴起于北宋,南宋后有渐多之势。其创作者往往才情一发不可收,字斟句酌中有逞才应景之态,也存在作品内容各取一端、感情相互映衬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宋词曲子词发展成宋词,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曲子词主要流行于民间娱乐场所。失意的文人跑到那里喝酒,顺便填个词。这一情况在晚唐特别普遍。到了北宋,经济繁荣,宵禁取消,泡夜场的文化人越来越多,曲子词也跟着火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