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2.
时下,法制报道和违法犯罪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直击社会阴暗层面的重头戏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及追读。但是,由于法制报道和违法犯罪新闻本来就棘手,记者涉足一些案件,特别是报道法院和警方尚未作出定性的案件时,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很大,须得小心翼翼,这就使得一些法制报道和违法犯罪新闻容易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3.
谢玉盏 《视听界》2005,(6):58-58
法制节目似乎最容易成为语言霸主,原因有二:一是法制节目具有鲜明的法律特征。节目需要激浊扬清,记者在语言上会不由自主流露出居高临下的霸气。二是媒体的权属特征。有些记者认为,我是为公众服务的,话语权在我这里,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长期以来,践踏被批评者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新闻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解恨。记者把自己当成正义和法律的代言人,不仅违背了新闻原则,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某企业家有了外遇,想逼自己的发妻离婚,不惜使用家庭暴力。这种不端行为当然需要谴责。但是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这个知名度颇高的某某…  相似文献   

4.
新闻舆论监督能对社会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揭露,其性质是社会传播活动,是新闻媒介中的一项重要功能.新闻媒介监督具有较广的监督范围,不同的监督方式具有不同的效力范围,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与其法治水平有密切联系.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记者应不断加强个人的法律修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以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为切入点,就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提高记者法律意识的途径,希望对相关记者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阳 《军事记者》2005,(11):44-45
目前的电视法制节目成为电视观众竞争的又一重头戏,法制栏目、法制频道成为从中央台到各省市台竞相攻占的又一块阵地。但由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而在相关节目中产生的问题也随之暴露,法律意识的弱化成为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一个瓶颈。本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电视法制节目开拓出更宽的发展道路提出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7.
2008年发生在北京的最具爆炸性的法制新闻恐怕非歌星臧天朔被抓案莫属。京华时报2008年11月6日报道出歌星臧天朔因涉嫌聚众斗殴被警方控制,此消息一出如同一个响雷,惊起北京各界媒体高度关注。很快,新浪网等备大门户网站便辟出专栏报道此事。同时,北京晚报和法制晚报也迅速行动,立即组织记者进行追踪采访,捕捉臧天朔被抓案的最新进展。最终,这两家报社的记者得出的结论是:臧天朔已被逮捕。北京的其他早报、  相似文献   

8.
9.
目前,正是我国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时期,法制新闻传播空前活跃,对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章华 《声屏世界》2003,23(7):36-37
“二五普法”时期(1991年———1995年),法制类专栏节目开始在电视媒体中初露头角,至“三五普法”时期(1996年———2000年),该类节目在全国迅速升温、普及。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这一非黄金时段的法制节目,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成功开创了中央电视台新的收视高峰段位,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各地电视媒体中诸如“法制经纬”、“法制视野”、“拍案说法”、“金剑之光”等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应该说,“二五普法”时期的法制节目大都带有遵命行事的意思,政府部门为了普法的需要,要求电视台提供一个窗口,使普法宣传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王憬晶 《记者摇篮》2004,(1):57-57,50
1993年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事业来说是无法忘却的一年,在这一年,号称中国电视“双子星座”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横空出世,引领中国电视走向锐意改革之路,纪实和曝光开始成为各电视台、继而也成为报纸的强力命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报刊林立,台讯叠出,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伴相生,记者们为了及时捕捉、采访和编发有影响的独家新闻,提高本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惜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争夺新闻材料,对于具有卖点和相当抢眼的法制新闻更是倍加关注,想方设法尽快编发出去。于是,围绕新闻争夺及法制新闻本身的法律问题就凸现出来,新闻诉讼活动逐年递增,新闻媒体败诉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媒体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就面临着严竣挑战。那么,采编新闻尤其是法制新闻,应当树立哪些法制观呢!笔者曾多年从事法制报道,采访和编…  相似文献   

16.
杜导正 《传媒》1999,(3):11-11,9
讲真话,是一个在新闻界长期议论的话题。它在当前仍有着极强的意义。保护和鼓励记者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对处于领导位置的同志,尤为紧要。 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对这个问题,有透辟的阐述。他说:“我们坐在这里,危险的很哩!搞错了没有?这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他说,堂领导的记者和新闻机关,担负着下情上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电视媒体记者出镜进行新闻报道开始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和创新的速度较快。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出境报道形式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不仅仅是直播节目采取现场出境,也正在尝试使用记者出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追溯过往历史和文化的节目,目前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各类普通新闻也不例外,通过出境报道,更能真实地营造现场感。出镜记者置身第一现场,把静态新闻瞬间变为了动态新闻,记者以受众的"替身"身份报道身边事,增强了受众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18.
在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贬斥态度呈现上,法官理解、掌握的法律尺度比编辑记者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编辑记者处理报道客观性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而法官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状态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法官与编辑记者对报道侵权的认知态度存在较高水平差异性,由此决定了较高的媒体败诉概率。  相似文献   

19.
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较之其他问题性报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一般性问题报道的规律外,还应在案件的准确性、法律的严密性、术语的严谨性、镜头的客观性、前后的关联性和编辑的逻辑性上下工夫,做到“吃透案情、拿准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一、吃透案情拿准问题问题性报道,在电视行业也有人称之为曝光类节目。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就是利用电视传媒,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司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在实体和程序上存在的问题予以披露的节目形态。它属于新闻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对司法和行政执法实施有效…  相似文献   

20.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