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周易》中离、坤、震、兑为“福”。《周易》中与“福”相近的概念还有富、嘉、庆、喜、誉等。  相似文献   

2.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3.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4.
从《周易》蕴含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方法出发,探讨了《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特殊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古代数学研究者习惯于从整体、变化等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引导中国古代数学走上了与西方传统数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数学、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前沿科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周易》理论内涵和特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问存在着的某些相似性以及《周易》理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时变法易是《周易》重要的思辩原则,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一分为三辩证思维的特色。王船山在《周易外传》中将这种“变易而不易”的哲学理论又向新高度加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周易》对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周易》影响源远流长,上自读《易》“韦编三绝”的孔子和诸子百家,下及苏轼、刘熙载、王国维等,他们的美学及文论思想,均可见《周易》所遗留的演进痕迹。学术研究必须探本溯源。因此,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及文论发展,必须自《周易》始。本文从微观的角度简要地概括了《周易》对古典美学和文论发展的十大影响,旨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古史辨派是活跃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为了揭示有关中国上古史记载的真面目,该派对包括《周易》在内的诸多古代经籍进行了考证。其考证《周易》的目的,是“打破汉人的经说”,“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的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辨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为此,他们重点讨论了《周易》经传的成书年代和作,《周易》经传的性质及关系,孔子与《周易》经传,《周易》一书的结构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传统易学造成了极大冲击。从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他们的考证难免有疑古过勇之讥。但其求真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却对本世纪中国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道家对我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而这种辩证思维,考其源头,却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试从《周易》的“阴阳相抱”、“阴阳对立”、“吉凶转化”、“反复之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先秦道家“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阴阳调和”等辩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身修养的个人目标和维护君权的社会目标。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四大途径。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只有审视“礼仪”规范,坚持“平等和谐”;审视“忠孝”观念,坚持理性“爱国、敬老”;审视“以德治国”,坚持“德法兼治”;审视“官本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批判地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方可在扬弃、继承、创新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教育方法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 ,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理论指导的错误 :“语言说”、“工具说”、“例子说”、“能力说” ,皆各有偏颇 ,难于成立。建议改“语文”为国文 ,对语文教学作正本清源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6.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淳在《汉书·昭帝纪》的注中提出“戍边三日”说,此说与汉代真正的徭戍制度间存在巨大差异,“戍边三日”说背后的精神内核是汉儒一贯倡导的“与民休息”思想。如淳继承《周礼》《礼记》及汉儒的戍边制度理论,通过以经注律、以律注史的方式传达“轻徭薄赋”的政治理想,他提出“戍边三日”说的实质是试图以话语建构、干预现实权力。  相似文献   

19.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都期望通过反腐惩贪的立法使贪官污吏的犯罪活动得到抑制,立法对反腐惩贪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很难形成反腐惩贪的长效机制。这其中包括立法主体的日趋腐败、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以及执行难等多种原因,因而反腐惩贪的法律也就经常成为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