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秦史官是记录上古文献、保存上古典籍的承担者。他们自出现之日起 ,就开始续写中华文明史的篇章。他们书写的不仅仅是历史本身 ,同时也把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风骨彪炳于历史 ,激励着后世 ,为记录远古历史和上古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间,史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曹魏统治者设立了专职修史官员——著作郎,正式确立了著作官制度,使得史官与天官正式分离,表明官方对史学控制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著作官制度形成之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直接影响到西晋直至唐代史官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5.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源起于三代,发达于秦汉以后,它与“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代官修史系列,共同构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类型史学的独特文化情趣,研究它的起源、运作方式和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是把握中国传统史学特征和治史理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源起于殷周 ,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史官制度又存在诸多缺憾 ,其一 ,垄断修史 ,史学损失巨大 ;其二 ,埋没人才 ,史官著书不力 ;其三 ,曲笔诬书 ,作史常常不实。  相似文献   

8.
姚霖 《文教资料》2011,(8):73-75
最初的史官是巫官的一部分,属于神职人员。与此相对应,史官文化同样孕育在巫官文化的母体之中。史官文化虽更重视人事,但起初还是不能摆脱对神的尊敬态度。直至汉代,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新史官文化才在全面检讨先秦旧史官文化和扬弃巫官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本文拟将从史官文化和巫官文化之间的联系来探讨史官文化的源头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提起儒家与道家,历来讨论最多的就是两家的对立。近年来,有关研究二者相同之处的成果在不断大量增加。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寻找道家和儒家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构思时,以考《易传》作者为本意.古人论《十翼》之所出,多归之于儒家,现在也有人认为《十翼》出自道家.考《左传》《国语》中筮例,通易者多为史官.汉有诸子出王官之说,言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如此推来则《十翼》出于道家倒非无稽之谈.但是诸子出王官之说尚有争论,以此作据而认定《十翼》出于道家或史官并不是十分适当.但春秋以至于后世,史官通易之学则事有所据,《十翼》或许出于史官,则确有其可能性.所以今作史官学术考辨一篇,以考史官之学术,上至先秦,下至史迁,希望对于考《十翼》之所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广西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官学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还是从儒学教育系统的完备性而言,均远超前代。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在广西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12.
巡抚制度是明代的一项重要的行政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代巡抚制度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巡抚制度的特点和巡抚的职能和历史作用。虽然明代巡抚始终是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二不是正式的地方官,但明代巡抚制度的演变却为清朝正式把巡抚设为地方官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封建政权至上而下都严格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在朝官员涉及商业的禁止更为严格。可是,"为官从商",或者"官商勾结"一事却屡禁不止,直至明朝,更是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古代任职东北的江南人极少。明朝建立 ,天下归一 ,江浙俊秀脱颖而出 ,一大批有识之士来到辽东 ,担任要职 ,为巩固边防 ,开发东北殚心竭虑 ,功勋卓著 ,得到东北人民的赞誉。本文据东北主要史志文献进行了考证 ,明代江浙任职辽东名宦计 58人 ,其中江苏籍 2 1人 ,浙江籍 37人。作者考证了这 58人的籍贯、职务、任职时间、文采和主要业绩 ,表达了东北人民对他们的敬意 ,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腾冲的汉族姓氏,多因明代军屯制度自中原、荆楚移民而来。古代的墓志是最可信、最翔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普遍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腾冲首次出土的明代郑氏四方墓志的整理,并参照地方志书及相关文献进行考证与辨析,反映了福建籍郑氏移迁腾冲源流及历史人物世系,并对地方志书内容作了若干订正与补充,对今人了解和研究腾冲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皇木采办是明代社会的重要内容。皇木采办的方式有三:官办采木、商办采木和土司进献。前两种是主要途径,实质上,它们都属于封建徭役。土司进献的大木数量很少。这三种采木形式都有一定的弊病,这使皇木采办对当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清曲的创作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脱离戏曲体制的清曲称之为散曲,是不切之说。明代清曲在总体上成就不能与元代相比,但它上承元代而在局部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业绩。它以音乐为依据分为南、北二流,但作家往往笔兼南北,并不以地域为界分南音北曲。明代前期清曲在音乐上沿袭北曲,内容上却具有时代特色。嘉、隆年问昆腔兴起,南曲风头日健,成为散曲的主流。这时期作家重视音律,兴集曲、犯调,在形式上提高了清曲的创调能力;边塞题材进入清曲,为清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8.
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明代风闻监察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统治者往往根据封建政局的变化和统治的需要,时而鼓励科道官风闻言事,以收箝制大臣之利,时而又严禁风闻监察,以期杜绝诽谤诬陷之风。尽管风闻监察在明中后期弊窦丛生,但毕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然。事实上,明代风闻监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尤其它所倡导的风闻后既需核实,又保护揭发者的一些做法,迄今仍值得借鉴。风闻监察所引起的弹劾权滥用的负面作用在明中后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