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循着“公司社会责任→绿色责任→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的思想演化轨迹,中国的绿色信贷实践以赤道原则这个金融组织的社会责任基准为切入点,努力实现与国际绿色发展潮流的接轨。但由于制度性瓶颈和技术性瓶颈的制约,绿色信贷通往赤道原则之路依然很长。  相似文献   

2.
当前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相关文件级别低、缺乏统一绿色信贷标准、贷款企业过度包装和政府银行合作不畅等问题。为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的建立,依据风险存在理论和外部经济性理论,从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角度应不断完善法律尤其是加强确定性、强制性立法,引入第三方贷款项目环境社会评估机构,完善绿色信贷执法和监管法律制度,搭建商业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平台。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应完成由"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身份转变,同时贯彻践行赤道原则,主动推动绿色信贷实施。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信贷资金流向变化和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转变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环保定位受限于多种因素,功能模糊问题突出.因此,需通过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构建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实施绿色信贷策略、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策略、完善监管问责等六项机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绿色环保功能,促进环保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绿色信贷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力量,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信贷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推行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外绿色信贷制度层面上产生的背景、实施中的手段和环保信息机制的对比,发现约束激励机制,环保信息的披露共享以及绿色信贷支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由此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法律的约束机制,提高环保信息的共享程度等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实施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是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绿色信贷理论已日渐成熟,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但在我国,绿色信贷刚刚兴起,机制尚不健全,覆盖面很小,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加强绿色信贷问题研究,大力推进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建设,让绿色信贷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中绽放光芒。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银行业未来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该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首先阐述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再从绿色金融如何通过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剖析,得出发展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短期资本,但从长远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结论。最后以招商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发展绿色金融;政府应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和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8.
2009、2010两年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战胜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商业银行除通过直接贷款外,还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通过信托公司认购本行信贷资产等方式,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为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通道。本文通过对2009、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的分析,以及对银行监管政策走向的研究分析,对未来商业银行如何利用信托工具发展业务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信托行业应把握机遇,在产品研发创设、投资能力及投资品牌培养、市场渠道建立等方面有所作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和效益方面都能更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现有商业银行缺乏明显的绿色信贷监督机制,关联企业可以内生有效地实施相互监督,显著改善绿色项目融资条件,当中小企业与龙头公司或行业协会等经济或非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时更是如此.国家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选择由现有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而商业银行为了绿色信贷带来的特殊品牌效应等价值宁愿承担短期亏损,并且表现积极.随着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实施绿色信贷,竞争加剧必然会导致特殊价值下降,现有商业银行响应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将递减.从长远来看,只有依靠提高商业银行的绿色监督效率,或加强中小企业与龙头公司或行业协会等经济或非经济组织联合,商业银行切实与绿色企业项目一起发展达成共赢,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期持续的绿色信贷.  相似文献   

10.
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并就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流程、技术与系统、组织与文化进行叙述。分析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三个层次,对国际上对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在组织架构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紧缩信贷,抑制近年来经济中一直存在的需求膨胀,以达到国民经济平衡和稳定发展的目标,是今年我国经济计划的工作方针。我认为,紧缩信贷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消除和避免经济中影响信贷结构调整的因素是关键所在。一、调整信贷结构的原因和方法在信贷紧缩政策实施中,调整银行资产结构主要是由于当前经济中信用总量扩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绿色化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能源和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困扰着人们。而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化学工业排放的“三废”及生活中的化学制品。过去的化学工艺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能耗、设备维修和劳动工资,而现在又增加了废物处理、环保监测和事故责任赔偿等费用。所以,从环保、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考虑,化学工业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杜绝对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其目的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很多学者都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受阻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管理技术效率低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旁路行为等,都基本从贷款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借款人的信用对信贷渠道疏通的制约。文章则主要从整个社会(企业、居民以及政府)信用体制出发.论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收缩行为致使信贷渠道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并相应地提出其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绿色设计从大处讲是"为人类的利益设计",从小处讲,应该符合健康、环保、安全和适度的设计原则.树立学生热爱简约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关、绿色之美的绿色设计观,是我们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系统都是动态开放和较为复杂的综合系统,这两个综合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建立基于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数、测算了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启示我们应加大对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创新绿色信贷及直接融资工具,加大环保设施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6.
在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以及金融体系运转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及金融系统方面进行改革,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以抑制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信贷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绿色信贷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出五大措施来切实发挥绿色信贷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信贷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绿色信贷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出五大措施来切实发挥绿色信贷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绿色武器又称环保武器,是指借用"绿色环保"的概念,对自然环境不产生或者少产生污染,有利于环保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武器。也可以这么说,"绿色武器"是人类长期以来对战争的深度破坏性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约束。如果说过去的人们把步枪弹径变小主要是从战争经济和作战效率考虑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更多的是要从文明的要求、利益的驱动以及人类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考虑。因此,发展"绿色武器"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目前,正在研制的"绿色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各种忧虑 ,是入学地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产生的 ,银行没有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中央银行已根据助学贷款开办的现状 ,着手调整助学贷款的信贷政策 ,改入学地为生源地开办助学贷款 ,这将有助于助学贷款的开展。在生源地开展助学贷款 ,不再是学生———学校———银行之间办理助学贷款手续 ,而是学生家长———银行之间签订贷款合同。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入学地助学贷款相比 ,信贷单位接近贷款申请者的家庭 ,有一个可以长期联系的地方 ,更容易了解贷款申请者的信用 ,且目前助学贷款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