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郭沫若的小说《牧羊哀话》以尹子英和闵佩仪的爱情做为叙事的主线,在爱情悲剧背后隐藏着作者丧失家园的悲痛之情。失去家园的弱国子民,要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因此郭沫若在这篇小说里除了表达了丧失家园之疼外,就是抒写人生的苦闷。国外的艰难生活,事业的不顺利都给郭沫若带来了精神负担,而这些人生苦闷都化作作者在小说里的浅吟低唱。  相似文献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罢《哀郢》,自然而然便想到这句诗,或许是它们向我展现了同样的意境。长楸、大坟、水波、行舟……万物都在诗人心中被染上了黄昏幽暗的色泽,天地更显苍凉。当那些香草美人的传说随了诗人的青春与梦想一去不返时,怅惘的诗人终于拿起落寞的笔,追忆、倾诉、呐喊与叹息。浪漫的笔触依旧,抒写的却是现实深刻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年代被视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使得这部作品的译介得以实现.这种重视作品思想性的解读同时导致了译作中的种种"偏见".类似的情况还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译作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因素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的“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学感伤悲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中的"物哀"情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着意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物哀"的表现及深刻内涵,"物哀"实质上是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它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7.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慧善良的乡村姑娘,在五个姐妹中她排行老二。由于没有儿子,这个家族的财产只能由女儿们的表兄柯林斯先生继承。班内特太太一心想要把五个女儿都嫁给有钱的绅士。当相当富有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出现时,姐妹们的生活不再平静。他们参加了当地的一场公共舞会。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女性就因为身处女性而受到男性的压迫,而这种压迫业已上升为“自然”的统治。在文学中一批女作家率先意识并积极抗争这一现状。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就是此类型文学作品的佼佼者。以平和而平等的态度宣扬着一种冷暴力的抗争意识。但在重读这部作品之后,在作品人物以及作家经创作等方面,无不吐露着传统的女性意识,其宣扬的女性主义思想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0.
《大哀赋》是夏完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系摹拟庾信的《哀江南赋》而成。《大哀赋》所建构的英雄人格体现了向上一路的审美理想,与《哀江南赋》的贰臣人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大哀赋》艺术上还显得有些“嫩气”,达不到《哀江南赋》“老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是简&#183;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相似文献   

12.
阅读《傲慢与偏见》时已是大学时期,虽接触较晚,但一旦进入,便深深喜欢,至此难忘。从小说的故事情节、现实意义、爱情力量等三个方面略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并希冀在往后的岁月中,多品读、多感悟。  相似文献   

13.
“以能力立意,以现实问题命题”为现行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向,重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但是热点问题较多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一来,全部应付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戏剧教学,先找戏眼.《哀江南》的戏眼在"衰","哀情"需用读者之情去把握、体味.苏昆生的故国情、兴亡情等交织而成的悲歌,需用要我们在对历史、戏曲熟知的基础上,去辨析、诵读,体会蕴藉其中深广的哀思及理情情怀.  相似文献   

15.
<七哀诗>是汉末的乐府新题,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说:"<七哀>,起于汉末."据现有资料记栽,王粲始作<七哀诗>,但是否为其始创,无从考辨.关于"七衰"名称的含义说法不一,本文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方面论证其含义,进而分析<七哀诗>内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胡江波 《文教资料》2008,(12):49-52
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种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忠实、通顺和风格再现等三个方面.通过一定量的实例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各自特点,考察了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对《哀牢文化论》中关于哀牢附汉过程的相关观点提出置疑。认为扈栗是哀牢国的最高统治者,并非仅为哀牢王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扈栗辖境为哀牢国全境,绝非仅“沦怒两江间”之地;汉王朝并未以扈栗之地与益州西部6县置为“益州西部属国”,益州西部都尉之地也并未包括扈栗之地。并对哀牢国两次求内属之时的人口数量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提出了较为中肯的解释和假设。  相似文献   

18.
<正>傲慢与偏见,两个贬义词,却让简·奥斯丁闻名遐迩,使《傲慢与偏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孙楠 《考试周刊》2007,(44):147-148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伟大的巨著,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英国的文学发展。之前已有许多关于此小说的评论与剖析,本文试图从"教养"这一角度分析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标志的"教养"一词无论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还是小说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教养"弥补了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经济地位差异,最终导致二人陷入爱河的。所以通过本文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人对王逸<楚辞章句·哀郢>"夏首,夏水口"之说多有误解,因而造成聚讼纷纭,致有"夏水口"为"入江之口"和"别江之口"之争.本文结合文献材料详加考证,认为"夏水口"即"夏首";"西浮"即"自西向东漂浮".王逸旧说未可轻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