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2000年编校出版的英汉对照版《圣经》中的部分中文译文存有内容偏差谬误、语言陈旧晦涩之处。遂以其英文文本为基础,对其第二部出埃及记的部分中文译文作点评分析,并给出比较恰当的拟译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针对《联合国宪章》中文版序言和第一章部分的一篇翻译评论。作者选取赖斯和维米尔的"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分析。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均来自联合国网站。  相似文献   

3.
科技英语中,有些因果关系常隐含于单个句子中或一段文章的上下句子之间。翻译时,须在仔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一些中文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将因果两部分连接起未,以使译文意思明了。有时,考虑到中文的句序排列有别于英文,翻译时可以对原文的句序作适当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习惯。  相似文献   

4.
郑振隆 《文教资料》2009,(19):45-46
建立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的方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本文作者从翻译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入手,重点介绍了以自建的<红楼梦>部分译文平行语料库为基础的翻译批评研究,通过Antconc,Wordsmith等语料库软件分析得到中文文本和英文文本这两者的词频、字数、词汇类别等信息,进行了双语间的比较,找出了两种语言文本的差别以及其中的翻译现象.作者认为可以对不同版本译文之间和原文译文之间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和功能阐释,获得各种客观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十分广泛,但在中文中使用较少。因此如果把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都译成中文的被动语态,势必造成译文的生硬、拗口、翻译腔十足,破坏译文的流畅性。因此,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译成中文的主动句成无主句,可增强译文的流畅性、可读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较高的译文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搜索的中文未登录词的翻译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词典对未登录词进行扩展,然后将扩展查询词提交搜索引擎,从获取的中英文混合摘要中采用频度变化信息算法抽取译文候选,最后采用表层模板和频度右距离模型对译文候选进行排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进行中文未登录词译文挖掘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英汉翻译中越来越多的语句出现了中文西化的现象.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滥用代名词、滥用连接词、介词过多、词性缺乏灵活变通及被动语态的硬译等.中文西化现象使得中文表述不够地道,译文生硬、晦涩.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9.
19世纪40年代,小仲马的《茶花女》风靡法国,受到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作者小仲马也因此而名声大噪.对于原著的翻译,无论是英文译文,还是中文译文都不胜枚举.本文挑选英汉译文各一本,旨在对其中的人物外貌描写作出一定的对比与分析,力图挖掘其中翻译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写完《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读书》第七期),觉得言犹未尽。毕竟世界上不止有中文。因此,在将这两种书对照着看时。发现天朝大臣对中文的妙用,真是令人惊叹。英使携带的文件都是用英文书写的,有的附有拉丁文本,所以都是翻译成中文,才能进呈御览,这就使臣工们有了施展文字技能的机会。我们不妨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所载原文的译文与《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所载当时的译文一对照(《纪实》的译文为A,《聘案》的译文为B):  相似文献   

11.
《国文百八课》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现代语文教材的范本,其在传统的读写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出以文话为纲领,以文选为例证,以修辞、文法为指导,以习问为实践的读写训练体系,对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和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4.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中国书法,其发展必须从宏观文化角度进行考虑,需要一个宏观跨领域的战略规划指导。本文提出了一个建立于书法文化链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构想。在总结了中国书法的书法文化链是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并形成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和集群;在此基础上的“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对书法文化的全面弘扬和可持续发展、乃至对促进带动我国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同时提出了基于“大书法文化”理念的书法文化发展纲要的研究内容构想,并探讨和展望了书法文化的价值体系、书法文化目前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书法文化在国民经济地位测算、未来学术研究等相关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线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族群心理,体现为一种生命气象的符号表达,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在以线条描绘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线型思维的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就建立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大道之上。  相似文献   

18.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教学是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汉字又往往是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汉字教学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阻碍整个汉语教学进程。进行汉字教学,要充分认识汉字的特点,掌握教学规律,可以采用先分后合,字词结合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理论结构规律,重视对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