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潘占林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中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他经历了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炮火。当美国的炸弹炸毁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他是亲身经历者。当中国大使馆复馆的当天,他又与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国休整后,潘占林出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两次以生命作价的穿越,在战火中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认知与比较,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倾听世界的回声,用不懈的努力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同时,构建着沟通人类共同情感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他也与媒体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一切都使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本刊记者两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同他作了真挚的交流,倾听他曾经走在路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最早意识到我们的民族宣传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是一次跟一位美国文化专家的对话,严格说是闲聊。我们路过北京的民族园,他顺口说了句:“这东西若搁在美国,绝对会被看成是歧视少数民族的。”我以为他说的是该主题公园的英文牌子Racist Park,  相似文献   

3.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乃洋 《职业圈》2011,(35):77-77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在员工长期努力下。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石油勘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集地矿文化和石油文化两种文化特征于一身,是两大行业传统文化的勘探队伍在经过融合中的创新转变而来的。如何在企业建设中做好创新工作是我们关注的话题,笔者对石油勘探公司近年来的工作实例进行了研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提出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涵。让企业文化在勘探企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王昕 《文化学刊》2011,(2):120-123
村上春树被日本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称赞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旗手"。他的作品为我们诠释了消极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很多时候让你没有办法规避其荒诞性,但在荒诞之余也不乏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人性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王嬿章 《职业圈》2010,(31):40-43
当我们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时,我们发现,一个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是决定他所领导的企业行为的根本,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价值观的演绎。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0,(3):190-191
<正>□文化侵占的是心灵的土地王东林于2010年3月25日发表光明博文《文化侵占的是心灵的土地》,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举世瞩目,军事防御的力量的确大幅提升,国家的硬实力的确空前增强,但是在文化方面,我们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力量还相当薄弱。我们可能还没  相似文献   

8.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06,(12):10-12
在首届跨文化传播论坛中,来宾和听众主要是传播业者或文化学者.陈奇伟作为跨国企业的潮头人物在整个论坛中十分引入注目。论坛后,记者采访了他。这个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最高长官”以他的敏锐和温和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说:“文化需要作为产品来经营。” 他说:“我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国13亿人的行为。” 他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让女儿学习中文。”[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8,(9):52-55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开幕前夕,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做客中国网,详细介绍了大会的亮点和中国译协作为主办方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他对于大会主题“翻译与多元文化”的独到见解,并生动阐释了“非通用语种”对文化多元的作用、媒体与翻译的关系以及翻译出版物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方面的影响等问题。访谈形成1万多字,我们在这里摘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