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  相似文献   

2.
目前所知汉代带有"蜀郡西工"或"蜀西工"刻铭的铜器为数不多,但这些铜器高贵奢华,主要供御用,并随着赏赐等再分配流向其他地区,最具示范效应,在汉代青铜器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讨论"蜀郡西工"铜器品类形制的来源,认为蜀郡西工造作的铜器,在蜀郡所处的巴蜀地区先秦考古发现中并无渊源可循,这些器物并不是巴蜀传统铜器自然发展演变的结果。进而结合与其风格相近的鎏金银刻纹铜器进行详细检视。通过铭文、器形、工艺、空间分布及其渊源等方面,指出在这看似"一统"的面貌下隐藏着细节差异,总结分布形态,分析来源与背景,追踪产地线索,认为其中部分来自成都、江苏、湖南等不同产地。从"蜀郡西工"铜器入手,本文探讨和展现了汉代大一统背景下,手工业管理及地方传统共同作用下汉代铜器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类书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献载体,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类书的编纂从曹魏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元代类书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元代享国较短,元代类书的总体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往往被人忽略.本文通过对历代书目的爬梳考辨,总结出元代类书现存27种,散佚不存18种.此外,对几种因未见而存疑,以及前人误载为元代类书的情况也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4.
山西沁水土沃村东之舜汤二帝行宫内,存有一元代戏台遗址,并有元代、民国两通碑刻,分别记载了此戏台初建重修时间,以及当地元代以来的戏曲活动.这是山西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元代戏台遗址.元代碑刻中所记女真、蒙古官员参预戏台修建之事,在现存元代戏台文字记载中,仅见此例,其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同时,民国碑刻中所记村社演戏不遵古风,破坏旧章,竟被刻碑传世,以示惩戒,这在古今戏曲史上,亦仅为见,也算一件奇事.  相似文献   

5.
《与窦先生书》一文,历来被视为元代负有盛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许衡(1209-1281)代表作之一。各种总集,但凡选人许衡散文,均有《与窦先生书》,如元苏天爵编《元文类》、明刘昌编《中州名贤文表》、清蔡世远编《古文雅正》等;有的甚至仅选此一文,如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今人邓绍基  相似文献   

6.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种类甚多,主要有食器之鼎、簋、甗、鬲,酒器之爵、觚、卣、觯、斝、瓿、尊、彝、壶、罍,水器之盉、盘,乐器之铙,兵器之钺、戈等。这些铜器几乎涉及青铜器各类别,其在同一墓葬中常常与单一族徽铜器的种类不同,而铸造则显得比同墓所出单一族徽铜器的形体小、器壁薄、重量轻。复合族徽铜器见于同一墓葬,往往有主次之别:有些可能是墓主的子女及其配偶所铸造,有些可能是墓主的亲朋好友所赠送。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共有17种组合,有关墓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确定墓主生前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而随葬复合族徽铜器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与其它铜器配成一套或一组礼器,并不在于体现其族氏属性。这些情况表明,复合族徽可能不代表族氏组织,而仅仅是族氏关系,即为同族分化、不同族氏联姻或联盟关系的表示。  相似文献   

7.
张强  连殿冬 《兰台世界》2015,(9):104-105
"捶丸"运动诞生在唐朝初期,由"步打球"演化而来。其运动原理和击打技巧十分适合不同年龄人参与,运动过程充满乐趣。在胡风盛行的元代,这项休闲运动并没有被外族文化所并吞,反而因其大众娱乐性,在元代社会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8.
上林苑始建于战国秦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其面积和功能达到最盛的规模。上林苑作为一处综合性的皇家机构,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它隶属中央少府,并设置有上林尉、上林三官等职能部门加以管理,其中上林三官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器。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上林铜器,两件是出土于上林苑范围内的窖藏物,一件是自晚清就有著录的传世品,它们是研究汉代上林苑及其用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三件铜器,可以看到上林苑铜器有着一套严密的生产与管理制度,而在具体使用中也存在异地调用的情况,包括调入和调出。本文旨在从国博藏上林苑铜器出发,系统整理出土、传世及仅见著录铭文的西汉上林苑铜器,并对器物制作、物勒工名、度量衡等问题加以讨论,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宫苑、汉代用器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林苑始建于战国秦时期,汉武帝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其面积和功能达到最盛的规模。上林苑作为一处综合性的皇家机构,自有一套管理系统,它隶属中央少府,并设置有上林尉、上林三官等职能部门加以管理,其中上林三官铸造了数量颇多的铜器。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上林铜器,两件是出土于上林苑范围内的窖藏物,一件是自晚清就有著录的传世品,它们是研究汉代上林苑及其用器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三件铜器,可以看到上林苑铜器有着一套严密的生产与管理制度,而在具体使用中也存在异地调用的情况,包括调入和调出。本文旨在从国博藏上林苑铜器出发,系统整理出土、传世及仅见著录铭文的西汉上林苑铜器,并对器物制作、物勒工名、度量衡等问题加以讨论,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宫苑、汉代用器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绍兴塔山甬钟又被称为"自钟"、"自铎"、"之乘晨钟"。由于其铭文无论在文字释读方面,还是在标点断句方面,都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所以有关该钟器主名字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自",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晨",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辰"。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铭文中在判定器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字,重新进行了详细地考订释读;第二,对徐国铜器铭文中器主自述身世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两种习惯模式,即"徐王/君(某某)之子/孙(某某)"和"某某,余某某之子/孙/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器主之名应为"之乘辰自",当是与"足利次留"、"乍讯夫叴"、"斯于"一样的"夷式名"。  相似文献   

11.
金传道 《兰台世界》2021,(3):135-138
古籍书目对于元代类书的著录,有将非元代类书当作元代类书的情况。《声律关键》《群书会元截江网》《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网》《源流至论》《类编名公四六启劄云锦续集》为南宋类书,《韵类节事》《群书会要》为金代类书,《裁纂类函》《群书集事渊海》《群书类编故事》《群书备数》为明代类书,均被著录为元代类书。此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元代类书的编者多为名不见经传者,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书贾伪造古籍;元代类书研究现状较为薄弱等。  相似文献   

12.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13.
翠岩精舍刊元代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30卷,被当作元刻本收入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宋元编"影印出版。但从建阳刻书字体的发展与演变历史看,其书不该是元代刻书,而更像是明代前期的重刻本。从现有年代明确的元代翠岩精舍刻书看,都是自然流畅的手写颜体字;只有到了明代宣德、正统以后,字体才逐渐变得横平竖直,笔画越来越平整,总体上显得平整呆板。这是从元代的手写软体到正德、嘉靖间工匠式硬体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笔者推断该书为书贾抽去明代重刻的牌记,以冒充元刻本。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去除青铜病保护古代铜器和铜合金物品的新方法。有机化合物2—胺基—5—巯基—1,3,4—噻重氮是优良的铜器缓蚀剂,它可以完全除去青铜病,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多聚络合物,防止腐蚀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定安县在历史上作为县一级的建制,时间是比较早的。元世祖至元39年(公元1292年)割琼山县南部和新附黎峒设置定安县。而在海南岛的各县中,比较特殊的是,在元代曾经升格为州(南建州)存在过一段时间,其知州被皇帝封为世袭而并非科考出身。这与元代一王子被贬到海南定安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乌铜走金银器是极富云南地方特色的金属工艺品,始创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和景泰兰工艺并称中国铜工艺的双绝,享誉海内外。相传滇南石屏县岳家湾一岳姓铜匠在冶练红铜时,不小心将戴在手指上的金戒指落进盛满铜液的锅中,他用这些铜液制作铜器后发现器皿表面渐显乌黑润泽,与众不同,便将这类铜器称之为乌铜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办于昆明的乌  相似文献   

17.
论元代私人藏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权 《图书馆》2001,2(4):8-12,19
本文比较了元代和北宋、南宋私人藏书的数量和藏书家的人数,指出元代私人藏书在两宋的基础上,略有发展;揭示了元代私人藏书家的社会身份、元代私人藏书家的地理分布及对明清私人藏书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论述了元代藏书家对私人藏书的保存、利用,元代私人藏书散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赵国青铜文化属于东周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系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赵国青铜器可分为前后相连的四期,其中第一期约相当于春秋晚期,二至四期大致分别相当于战国早、中、晚期。赵国青铜器群在平面布局上分为晋阳组、邯郸组、上党组、代地组和北地组5个组群,反映着赵境之内青铜文化发展的地方个性和地域色彩。赵国青铜器群复杂的内涵结构与平面布局,决定了赵国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区域文化共性与独特的自身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元代近百年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在编纂成果、编纂方法、编纂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元代档案文献编纂与元代政治和史学的关系,元代档案文献编纂机构和人员、特点和成就,尤其值得关注。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